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剧列

《使女的故事》是女性版《1984》?

林蔚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8日   08 版)

    文明遭遇浩劫,在极端父权社会“基列共和国”,女人沦为生殖工具,尊严、自由和权利都丧失殆尽……你以为故事发生在几个世纪前,其实它说的是未来,但仔细看看,又或许是当下某处的现实。

    《使女的故事》无疑是今夏影视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第一季已播完,但它引发的话题仍在持续发酵。

    该剧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85年发表的同名小说,从使女奥芙莱德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未来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生育能力大幅下降,社会陷入混乱,极端教派由此崛起并最终取代美国政府,建立了高度父权社会“基列共和国”。这里是宗教极权主义分子眼中的完美世界,却成为普通女性的炼狱。她们被剥夺权利和资产,按照剩余价值分配不同职务。

    比如,使女奥芙莱德(offred),作为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她被分配给统治阶级大主教,用于繁衍后代。使女们统一戴着白色檐帽,身着猩红长袍,连名字都被抹去,“奥芙+主人名”(XX人家的)就是唯一代号。

    她们是“行走的子宫”。

    本剧说的就是奥芙莱德如何在这个炼狱里艰难求生,并企图挑战禁忌、逃出生天的故事。“堪称最恐怖电视剧之一!”有评论惊叹,《使女的故事》没有过于血腥暴力的镜头,但紧张、揪心和悲伤的感觉几乎贯穿每一集。

    这是最纯粹意味的恐怖。

    使女们所处的环境令人恐怖。随处都是宛若战场的废墟,围墙上吊着反抗者的尸首,四处潜伏着暗探“眼目”。连超市都令人厌恶,整洁单调得如医院病房,使女们两两而入,凭票购物。

    使女们的生活也叫人害怕。没有娱乐,没有交流,当然更不可能有感情。她们只是生育机器,定期参加“受精仪式”,与大主教、主教夫人一起,肢体僵硬,面无表情,像极了一个个物品。

    更可怕的是“基列共和国”的洗脑方式,宗教和暴力双管齐下。使女被分配前都要进入红色感化中心,每天诵读教义并听从嬷嬷们的训导——生育是神赐予的能力,生孩子就是你的义务。有人无法忍受逃跑了,但下一个镜头就是她们又被抓回,失去一只眼或者一只手,或者被迫接受某种手术。有时候单是绑着厚厚绑带的双脚镜头,就足以叫人寒气彻骨。

    莉迪亚嬷嬷是这么冷笑着安慰的:你们只是过渡,到了你们的下一代就好了,因为他们没有记忆,没有任何其他生活方式的记忆,就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

    记忆,剧集中不断穿插的奥芙莱德的回忆,令人窒息。原来,“基列共和国”不是一日建成的,生活也曾经“正常”过。人们上班工作,谈情说爱,访友娱乐,一如当下最平凡的一日。那这种平凡是如何失去的?女性先是被剥夺了工作权,接着资产被冻结……一步一步的,如女主角的经典台词所述:“没有什么会一瞬间改变,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你还未发觉时已经被烫死了。”

    有批评者认为《使女的故事》过度宣扬女权,但“基列共和国”的体制岂只践踏女权?在这个世界里,男性也同样是受害者。各种权利被取消,同性婚恋被禁止,下等阶层丧失配偶获得权。即便是特权阶层,涉及情感也是禁忌。

    还有人认为,这部“女性版《1984》”危言耸听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明怎可能倒退?但翻看各种新闻,类似的电视剧情节,正在现实社会里的某处发生着,或者曾经发生过。

    历史并非一往直前,如果我们不警醒,也可能会倒退。这或许是《使女的故事》,这部反乌托邦寓言故事引发激烈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吧。

林蔚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8日 08 版)

《中关村笔记》:活在这个时代太爽了
《劳燕》:在战争废墟上重建人性温暖
《使女的故事》是女性版《1984》?
毕淑敏:65岁破冰北极点 勇气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