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在甘肃天水,闺蜜立马发来微信:“去看麦积山石窟了吗?非常震撼!!!”
闺蜜热爱旅行,黄金周、小长假、公司年假,几乎都贡献给了国内外热门或冷门的旅游目的地,相比于我的“宅”,她可谓“万水千山走遍”。
旅游达人对麦积山石窟的三个惊叹号,对我来说无疑是有号召力的。于是在一个蓝天白云的午后,我约上同伴前往麦积山。我们的车子在云影中驶入麦积山大道,沿途的绿色渐渐丰盈。远远的红褐色山体上冒出来大片的深绿浅翠,团团簇簇,热闹异常,有种人在江南的错觉。
穿过蜿蜒数公里的麦积区国家公益林保护区,车速慢了下来。白墙黑瓦、长廊小院,道路两边鳞次栉比的农家乐,让团团青山多了些人间味道。
转眼车停,沿石级而上,便是通往石窟的主街。一路上游客不少,我们跟着大队人马慢腾腾穿过摆满松子山货、崖柏木雕和花花绿绿纪念品的摊位,路旁大树边间或拴着几匹矮墩墩、胖乎乎的骡马,额头上、脖子上披着大红的绸带,打着响鼻,它们的主人招呼着游客,“骑马上山喽!”
心里正想着怎么还不见山,前面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手机面向左前方咔咔按着快门,我赫然发现一座巨大的石头山出现了。
麦积山与周围的绵绵青山完全不同,它是一座刀切般直上直下的黄褐色巨石,只有山顶郁郁葱葱,从主街的角度仰望,果然是“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古人的描述可以说是十分准确。垂直的岩壁上分布着若干密如蜂巢的洞窟,层层栈道把小小的洞窟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圈圈点点或不规则的四边形,远远望去就像精密仪器上的电路板,有种奇异的科技感。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的建造和修葺,目前遗留洞窟221座、泥塑石雕10632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麦积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踏上并排能走两个人的第一层栈道,看到的画面不禁让我有些愕然。黄褐色岩壁上均匀分布着几个半圆型的窟窿,每个窟窿上都装着两扇挂着锁的铁丝网窗户,乍一看像是给大门上了锁的迷你窑洞。
凑到小窗前的游客摆出了同样的姿势——上身前倾、伸长脖子、额头抵窗、掌心微曲在头顶、手搭凉棚挡住阳光……这种观赏pose真有点壮观和好笑。
“里头有佛像嘿,还有壁画”,“好看啊,你看见了吗”,“里面好些钱”。趴在窗前的游客开始兴奋地呼喊,天南地北的口音此起彼伏,空气躁动起来。
我逮到机会扑到一个“小窑洞”跟前,摆好姿势,透过粗拉拉的网眼向黑暗里看去,一股岩石特有的湿冷气息扑面而来。待适应了昏暗的光线,我发现在这小小的一方空间里,静静矗立着一大一小两座雕像。大的是佛祖的形象,神态安详。稍小的那尊好像是位菩萨,鹅蛋脸,眼眉细长,薄薄的嘴唇微微上翘,似笑又没在笑,婀娜腰身,长长的罗裙垂到地面,圆润的手臂交叉在胸前,一双小手软软糯糯,线条美到极致,轻轻搭在一起。她在祈祷着什么,还是在保佑着人间?她是慈眉善目的菩萨,也像风姿绰约的少女,她比菩萨多了一分娇俏,比少女多了一分优雅。
嗅着从岩洞里涌来的湿漉漉的空气,耳边的嘈杂渐渐远了,幽暗的石洞也渐渐亮了,刚才有些诧异和焦躁的心瞬间安生了许多。定下心神,我发现少女菩萨脚边和铁丝网中间堆着一卷卷1元、5元或10元纸币,这应该是游客把钱卷成小卷儿从铁丝网眼里塞进去的,这可能是中国人对神明表达敬仰的最直接的方式吧。
从少女菩萨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随着人群沿凌空栈道缓慢前行。几乎所有游客都试图在每一个小窗前驻足,这让队伍前行的速度异常缓慢。
像怀着与心上人见面的心情似的,期待、憧憬却不会急躁。因为当双手遮住阳光的一刻,就像打开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你可以去北魏,去隋唐,看时空转换,看繁花似锦。
很幸运,在攀升前行的旅途中,我们遇到了几位带团游览的讲解员,从他们的口中,我逐渐拼出石窟的由来。
山上的每条栈道、每尊佛像,都是由古代工匠在山体中一点点雕凿出来的。为何石窟能诞生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工匠们如何才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原来当年在开凿石窟时,不知是哪位能人想出了在崖下用木材搭建类似现代施工“脚手架”的方法,木架垒到百米高,然后再开凿施工,营造一层石窟,架设一层栈道,再把木架拆除一层,从高空开始直至山脚完工。当地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的说法。这样智慧的施工方法,真让人啧啧称奇。
就这么看着、想着,我们踱到石窟的最高一层,名为“散花楼”。平台两头各有一位金刚力士,怒目圆睁、颇具威武之姿。相较下面几层或大或小上了门锁的洞窟,这里筑有七间开放的佛堂,镶嵌在巨大的洞窟之内。佛堂门楣上挂着巨大的“菩提场”“西来圣人”“慧光普照”等牌匾,佛堂里均塑有佛祖、佛弟子和菩萨造像,佛堂内壁绘有壁画,褪色仍不失精美。我们抬头仰望高大的佛像,它们则面露微笑、俯视众生,既有神灵的威严又似乎温和可亲。佛堂之间的墙壁上塑有“天龙八部”形象的浮雕,把七间佛堂连成一道无比气派的风景。
走到“散花楼”的最中间处,牌匾上书“是无等等”。“这是‘散花楼’最有名的一块匾额。”山风里飘来低沉清澈的声音,一位讲解员翩然而至,“它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王了望的文学家。他一生跨越明清两朝,少时饱读诗书,盼望为国效力,却因改朝换代,颠沛流离。在他年逾古稀时,回到故乡陇西,来往于寺院之间,参禅礼佛,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艺术作品。当他来到麦积山,被这里静立千年的佛像和秀美风光所打动,于是提笔写下‘是无等等’,以表达自己看透世间、心如止水的境界。‘是无等等’出自《心经》,是赞叹佛法至高无上的意思。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最能描述麦积山石窟的一句话,艺术造诣的至高无上。”
我站在崖上回首望向四周,朗朗晴空,青山翠谷。我身后的麦积山石窟,繁华不再,却仍熠熠生辉。麦积山石窟,没有被时光特别眷顾,与它浑然一体的雕像壁画匾额,有的残破、有的褪色,有的被雨雪风沙打磨得不成样子,但它就以这样的残破之躯征服了王了望、征服了芸芸众生。我想是数以万计的默默匠心成就了麦积山,世世代代对文明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的传承之心成就了麦积山。
“是无等等”,写尽山之美,写尽观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