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我选择当编辑时,一个重要原因是“只需要和文字打交道”,而不需要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即便如此,我也很快就发现单位里的一些潜规则。你怎么称呼一个领导?连这都有复杂的学问,称“总”“哥”和“老师”,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亲疏关系。
我信奉的职场规则是“好好做事,莫问前程”。如果你是这样想,你可以成为一个好编辑、好码农、好记者,到了40岁,你就面临着严重的“中年危机”。其实这和年龄无关,而是作为一个技术能手,你没能被提拔为管理人员,那么,如何面对和年轻人的竞争呢?
在职场,当然还有另一套规则,那就是“好好做人”。多数人争议,都会被在这个框架内讨论: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比较骑墙的说法当然是两者兼顾,这样你会成为真正的实力派。但是,你会发现,有不少人仅仅靠会做人,就能爬到比你更高的位置。
大多数中国人都信奉做人的学问,认为“读人”比读书重要。其实所谓职场潜规则,无非就是一套如何做人的学问,懂得跟对人,也要懂得形势。所谓见风使舵,看脸色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看起来这些话都是贬义,但是大家却都很信奉。
但是,不管是做事派还是做人派,如今都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原来那一套规则似乎都不灵了。你供职的公司,可能只存活三五年,那你在公司的四处逢迎还有什么价值?你辛苦构建的单位人际关系,在跳槽后变得一文不值,而你靠做事谋一个长期饭碗的打算,也注定会落空。
没有什么是长期的,这就是新经济时代职场的现实。理查德·桑内特提出了一个“职场能见度”的新概念。那些新经济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也会做事,但做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在公司甚至行业的能见度,把自己做的事传播出去。“存在感”比真实的业绩更重要。如果你在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让经理看见你。
有一位媒体人8年换8份工作,涉足好几个行业,被称为跳槽大王。他的故事有点极端,但也代表了某种趋势。这可能才是最纯粹的职场,你只忠于向上爬本身,每份工作重要的是薪水能够更上一层楼,管它是什么行业呢。这种永远面对未知和深渊的做法,也许为我们昭示出新经济时代的某种趋势,我们已经丧失了过去那种对某个单位的归宿感。
这会造成一个后果: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工作?除了薪水之外,工作本身是否有它的价值?人是否应该扎根某个行业精进?只要挣得多就是更成功,这样的标准让工作的价值变得狭窄。最理想的职场状态,应该是张小龙遇到马化腾。据说张小龙并不怎么爱社交,但是他却发明了改变中国网络社交的微信。他只需要深爱自己迷恋的技术,就能得到马化腾全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