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震出的AI焦虑

从玉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16日   11 版)

    这个暑假,我像很多“怪兽家长”一样,把刚满10岁的孩子塞进各种补习班。

    一个多月下来,收获颇丰:她临摹梵高画的秋天景象,深深浅浅的黄挺好看。她弹古筝曲《战台风》,颇有人定胜天的磅礴感。数学课上,她用共角定律,把那些横七竖八的三角形面积,算得清清楚楚。她开始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她学会了蛙泳……既然我从不在朋友圈晒娃,今天,就晒个够!

    很快,我这些小“瑟”被九寨沟地震震碎了。我读到了机器人用25秒写的九寨沟地震消息。25秒!对一个新闻人,这无疑是双重的地震。

    事实上,这不是我第一次震惊了。2014年,洛杉矶地震发生后不到3分钟,《洛杉矶时报》就发布了机器人写的稿。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老话似乎正在被“啪啪”打脸。因为人会的知识,智能机器人都在“深度学习”。据说,未来机器人会抢走一半人的饭碗。三好生、五道杠、刷题刷出来的学霸,还是30年后我们教育追求的吗?

    AI正在成长得无所不能。

    当你说着风凉话:B和A、T距离越来越远时,李彦宏豪赌AI——“all in”(全押)。他像吉祥物一样,坐在无人车的副驾上,行驶在滚滚车流的北京北五环。当寂寞的你,找那个善解人意的“小冰”聊天时,这个多情的机器人,已经和4200多万人进行了200多亿次对话。

    我们已经习惯了人工智能的新闻。它办案,两秒钟干完律师几个月的活儿,分析材料、吐出逮捕令、生成判决书。它23秒完成300张核磁共振影像图的直肠癌病灶勾画,准确率比三甲医院大夫的还高。它被用在无数条生产线上,降低了某康的工人跳楼率。

    他们无比勤奋,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给点儿电就疯狂。

    我越来越同情孩子了,他们接受魔鬼训练换来的知识,机器人分分钟就搞定。

    机器人还会读唇,准确率很高。细思恐极,似乎空气里有双眼睛时时盯着你的嘴唇,成为最懂你的人。是不是多年后,恋人间为了躲避这种老大哥式的AI眼睛,不再会说:“我爱你”“你是我的盐”之类的老套情话,而改成两人间的暗语,比如:“你这只臭袜子!”

    AI的“DNA”,正在向各行各业输送。当你拥有一个锤子时,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如今,几乎人人都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想起我可怜的孩子,一个暑假,似乎只有学会游泳这件事,是机器人不能替代的。

    九寨沟地震后,我在认真思考这件事:一个孩子该拥有什么能力,10年后,在被AI包裹的世界里,不沦为“无用阶层”。

    李开复在书里提到:1921年,美国记者问获得诺奖的爱因斯坦,人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不知情绪为何物的阿尔法狗能赢李世石的围棋,却读不懂他脸上的细微表情。机器人需要读几百万张自行车图后,才能识别自行车,而一两岁的孩子,只需看一次就能识别全世界的自行车。坐在电影院里的机器人怎么懂得《二十二》是部好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是烂片……人类的套路也很深。

    无情无义无心无肺的AI同学,运算速度惊人,可在理解力、感知、情绪问题上瞬间无力。

    至于哲学、宗教、美学……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机器人似乎更难抵达。模拟有1000亿个神经元的人脑,“像人一样思考”,目前只能是科幻吧。

    晚上,补习班门口,有人发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我绕着走,孩子总是迎上去接广告单。她说:“这样能让发广告的人早点儿回家。”这句话闪电一般击中了我,困惑很久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有这样“心”的人类,是有再强大“芯”的机器人都不能比拟的。AI,不是爱。

    事实上,我可爱的同事从九寨沟地震灾区发回来的报道,是最聪明的机器人也写不出来的。跑掉的黑球鞋、只写了一个菜名的点菜单、地震发生时尚未烤熟的挂在烧烤架上的羊腿……这些文字是有温度的。“跑”“飞跑”“欢脱地跑”……冷冷的机器人哪里懂文字的层次感、细腻感。如此看来,我似乎也不会失业。

从玉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16日 11 版)

“为人”四十载
别再期待“地震云”飘来
亿万年才出一群“吃货”
震出的AI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