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史书记载不一定都是真的,比如《史记》里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褒姒一笑就是个段子,西周的灭亡是周幽王废长立幼引发的祸端,但司马迁不能如此写,因为当朝皇帝刘彻也是废长立幼的受益者。很多谬误都没有对证,就这样流传下来。而现代社会撒谎就没那么容易了,有大量的数据来佐证,上网记录、支付宝支出、开房记录、手机通话记录,一切都有痕迹可寻。
某天我发了条微博,结果一个很久未见的高中同学说:你那款国产手机真扎眼啊……这才注意到手机发图,会出现手机型号。问了一句:觉得low吗?她诚恳地说是的。翻开那高中同学的微博,果然显示着iPhone6s,我竟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些。啊,朋友圈不显示手机型号,看来是蛮贴心的设定嘛。
很多人试图通过手机来彰显某种身份或者品位,也有人喜欢用某某手机用户来给别人贴上low的标签。《神探夏洛克》里讲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衣着细节来判断其身份。细节总是泄露诸多信息,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性格、职业、经济状况等等。英国电影《麦格雷的陷阱》里,女警撕下了犯罪嫌疑人大衣上的一缕布以及一枚纽扣。警方根据布料和纽扣材质就可以找到高端定制的裁缝店,从而顺藤摸瓜找到大衣的主人,抓到嫌犯。那真是一个讲究时代,换做当下的中国,地铁上大部分人穿着相似的衣服,来自淘宝等电商,撞衫的就有很多,更不要说纽扣和面料。
从年轻人的衣着穿戴以及使用的手机上很难看出经济水平。相对房产而言,手机是容易获得的、能感受到生活品质的直接提升。
不过,智能手机某种品牌用户并不能推断出太多信息,手机中软件的各种功能却在泄露天机。前一阵某天发烧请假在家,晚上有个朋友突然发来微信:今天你在我的朋友圈里微信运动步数是最少的,是没去上班吗?
开通微信运动是有风险的,比如同学L就遇到了麻烦,哪天步数少了,领导就会提出:是不是不下基层,工作不积极,整天坐在电脑前不动?
美剧《傲骨之战》里有一集,就讲了运动数据可以作为呈堂证供。牧师被他收留的男孩指控性侵,对方找出一段录像,是牧师晚上进了男孩的房间——如何证明他的清白?进房间期间发生了什么?牧师说男孩与毒贩打交道,他去查看男孩是否吸毒。正在双方各执一词之际,调查员发现男孩和牧师都戴了同一种运动手环——可以记录步数、心率等各种健康数据。那是牧师便于管理,给收留的孩子们戴上的。通过心率波动的数据,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性行为。男孩的数据波动最大时,牧师却很平稳,这说明果然是男孩在吸毒。
有些美剧之所以好看显得智商高,也在于细节与时俱进,编剧要是不懂得科技,缺乏时代感,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没表述好,就会出现某些青春电影中“过家家”式的“残酷”商战了。
不过,运动步数就能说明一切了?就像《黑镜》里《急转直下》那一集,用社交网络的评分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显然还是太天真,放在中国就行不通——可以在某宝买刷分啊,朋友圈求点赞啊,亲。所有科技都有破解的方式,运动数据也未必不能造假,运动手环可以戴在宠物身上……那位被领导关注的朋友后来专门买了一个小仪器放手机,仪器能够自动摇摆,手机放在上面会继续记步数。用低科技来搞定高科技,倒像是新时代的“烽火戏诸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