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海上大“救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22日   01 版)

    8月21日,参加海上救生训练的航天员通过救生吊篮“获救”。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欧洲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左)和马蒂亚斯·约瑟夫参加海上救生训练(8月14日摄)。新华社发

    过去半个多月里,包括杨利伟在内的16名中国航天员和两名欧洲航天员,在烟台市附近海域开展海上救生训练任务。朱九通/摄

    和中国航天员以往亮相的“地点”不同,这一次,他们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而在海上。

    刚刚过去的半个多月里,在山东烟台附近的海域,上演着一场海上大“救援”,其参演主角就是16名中国航天员和两名欧洲航天员。这其中就包括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以及此前曾赴意大利参与洞穴训练的叶光富。

    8月21日下午,伴随着刺耳的轰鸣声,海上直升机悬停在救援船附近,阵阵浪花泛起,不断拍打救援船。最后一组参与训练的中国航天员刘旺、陈冬和欧洲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在救生员的配合下一一“落地”救生船甲板。

    至此,这个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圆满完成。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也是首次有外国航天员参与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

    此次海上救生训练,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实施,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提供训练保障,主要针对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专项训练,旨在提高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练航天员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协作和实战能力。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中国航天员以往也做过“涉水”训练,不过都是在水池或水库进行,这一次选择在海上进行,无论是科目的设置、训练的内容,还是实施的规模,相比以往更为复杂。此外,海上浪涌大,加之天气变化莫测,风险也更大。

    根据2017年度航天员训练计划,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18名航天员来山东烟台开展训练。18名航天员按照3人乘组模式编为6个乘组,两名欧洲航天员被编入不同组别,与中国航天员共同完成训练。

    训练包括理论培训、单项操作训练和综合训练3个部分。其中单项操作训练包括个人救生装备使用、穿脱舱内航天服、救援船和直升机保障装备使用、救生吊篮使用、陆上直升机空中悬吊营救等,综合训练则包括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吊篮营救、海上直升机空中悬吊营救等。

    黄伟芬说,在训练过程中,中欧航天员都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优秀的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训练,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方案、海上营救方式、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方法与程序设计的合理可行性、训练方法的科学有效性,为空间站任务应急搜救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同时表示,此次训练为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为开展国际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2015年5月,中欧双方签署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明确了2015年至2017年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双方参与对方的航天员训练活动。

    2016年6月至7月,中国航天员叶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岛,参加了欧洲航天员中心组织的洞穴训练。该训练就是在此框架下达成的。

    这一次参加国内的海上训练,叶光富遇到了新“考验”,他说,“飞船降落在海上,会随着不同的海浪涌动,不断摇晃,加上人工造浪,我们在飞船里面会受到前庭功能的刺激。这会导致一定的不适应。”

    如今任务完成,救援船以及18位航天员陆续离开这里。海天之间的浪涛依旧翻滚。

    本报山东烟台8月2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22日 01 版)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启动
“常态化下沉基层”制度已成为共青团工作新模式
习总书记珍视的那个瑰宝 如今愈加熠熠生辉
海上大“救援”
团中央举办2016年度全国优秀团干部培训班
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开幕
图片新闻
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