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让徐昊杰在刚走出大学校园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破格拿到了高级技师的资格认定。这个1997年出生的男生谈到自己的冠军成绩并没有太多话,甚至显得有些羞涩,“比赛让我的专业技能提高了不少,这次参加‘振兴杯’,希望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积累一些经验。”
他所说的“振兴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今年已经是第十三届。本次大赛以“强化质量意识 培养大国工匠”为主题,来自27个省(区、市)3个系统行业、15个企业代表队的331名选手进入数控车工、模具工、动画制作、汽车装调工4个职业(工种)决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尽管已经在北京市一类赛事中拔得头筹,站在了行业资格认定的最高点,但是从小就对工艺品制作感兴趣的徐昊杰并没有在数控车工的道路上止步不前。激发他不断前进的,是对更高难度任务挑战的渴望,迎接他的,则是一次比一次更大规模的比赛。
“这次到‘振兴杯’赛场,我就是来取经的。”徐昊杰说,这次大赛之后,他还要备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项目全国选拔赛。
“平时处于工厂一线的选手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娴熟,但是受工作岗位限制,可能处理问题比较单一,同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校的专业老师在这方面则掌握得很好。”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代表队的技术指导王志伟介绍,“我们的选手都很优秀,单个参赛可能都没有问题,但是大家‘绑’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针对此次大赛首次设置的团队合作参赛模式,技术指导王志伟在两周的集训时间里专门为选手们制订了详细的训练计划。“这就像是一场球赛,三个人一组,必须各取所长,主要负责检查排除故障的,主攻发动机维修的,专注记录、思路分析答题的,要明确分工,不能有人太忙,也不能有人窝工。”
来自北京代表队的赵晓静是数控车工赛场为数不多的女选手之一,2003年从学校毕业分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十几年间,即使工作再累、擦伤不断,性格洒脱的她却没想过放弃。
这次参加比赛,赵晓静一点也不紧张,虽然平时练习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完成不了比赛要求的一个独立件,但是她觉得,能来这个赛场,过程最重要。
“两周的训练我记了好多笔记,都是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难点,这次回去我得好好整理到一起,为之后的技师资格认证考试做准备。”以前只想着干活,不注重技能等级提升的她,看到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徐昊杰早早拿下了高级技师资格,决心自己也要努力一把。
选择放弃,只为追求提升
这个暑假,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从事模具专业理论教学的陈健,本来可以有2个月的假期陪在刚满1岁的孩子身边,他却给自己找了份“苦差事”——参加第十三届“振兴杯”模具工项目的决赛。
将近50天的集训,在技术团队制订的训练计划中,陈健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个模块都有专门的教练,定期进行中期测试和总结考试,每周六晚上7点和大赛理论考试时间保持一致,还要进行模拟测验。
“平时工作中接触实训并不多。”陈健打趣道,自己这双手也算细皮嫩肉,“训练期间总免不了擦伤,一些严重点的伤口,到现在每次训练完用强效洗涤剂的时候还能感到刺痛。”虽然辛苦,但是他说,“7进4,4进1,再到决赛获得第8名,一路走来,听到成绩的那一刻还是有点小激动。”
像这样原本可以过得稍微舒适些,却因为对专业技术的热爱而给自己增加砝码的选手并不少。
赵木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毕业后,通过校招直接进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在车间工作。像他这样的大专毕业生,公司一般给的规划会倾向于往管理岗位培养,从班长、区长车间主任到中层干部……
但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中,尽管他会很出色地完成每次任务,会帮助技术欠佳的同事处理一些突发问题,但是当赵木听到“大师工作室技能学徒”的项目时,他还是主动申请加入,“很简单,就是想要多学一些技术。”
和赵木一个团队参加汽车装调项目比赛的同事魏安邦也是一个90后,一开始就在汽车装配生产一线的机动岗位。这种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岗位灵活性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一线生产的不同角色,也正因为这样的“便利”,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也就是现在从事的汽车装调。
坐在一旁的王少华比他大不了几岁,却已经是魏安邦的师父了。这次和他并肩作战,对于徒弟的勤奋好学则是一个劲儿地肯定,“肯吃苦、好学,经常会问我一些问题,也会遇到我解决不了的,那就一起研究,一起进步。”魏安邦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连领队孙安宇都有所耳闻。他的印象中,有一次凌晨魏安邦还在打电话向师父请教问题。
此次大赛,王少华、魏安邦、赵木3人组成的参赛团队不负众望,一举夺得汽车装调项目的冠军。走在闭幕式领奖台的红毯上,3个人少了平日里的羞涩,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高举着手向观众们打招呼。
从“制造”向“质造”迈进
“世界技能大赛秉承工匠精神,追求高品质、高精度,做出来的产品都是精品,要求比工厂车间要严格许多。”数控车工项目裁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工程师宋放之,曾在第41~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担任数控车工赛项中国专家组组长。他指出,此次“振兴杯”大赛,就是响应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号召。以数控车工为例,在比赛设置、考察方向上都在向世界技能大赛标准靠近,瞄准世界最高水平办我们国内的大赛。
总结多次参与世界技能大赛经验,宋放之发现,世界性大赛,对于公平公正、安全零事故和规范操作等要求很高。在这次比赛中,他看到“振兴杯”在这方面也在向世界标准靠拢。从竞赛的管理、文件制度等制订,对防护眼镜、防护服、安全鞋的明确要求,特别是对于工具、量具的规范摆放不但有要求,还纳入到了评分考核中。
“世界级的工匠,都是把自己的工具视作生命一样保护起来的。”他觉得,像这次的数控车工试题提前公开,引进三坐标检测仪,在大玻璃室公开检测等,都是在追求质量和精度方面,努力向世界技能大赛靠近。“感觉要比上一届做得更好。对于改变以前粗放的加工、发展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放之解释,一个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可能培养两到三个月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数控车工操作,但是缺乏的是能够自主设计工艺、编排程序、调整刀具、自主加工,熟练操作机床、掌握刀具参数、切削性能的综合性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有保障,产品才能够更加精致。
王志伟也曾经在北京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跻身前十,在全国汽车装调工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通过大赛获得高级技师后,他将自己的发展路线制定为:从纯技能型到复合型的提升。
“在技师资格认可这条路上,已经达到了最高等级,但是咱不能停止不前呀,该走的路还很长。”在技术这条路上,到底该怎么走,走下去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很多青年技能人才还和多年前的自己一样迷茫,王志伟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前进,也能够给更多在同一战线的年轻人一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