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生态优美、山清水秀,改变了自己对贫困地区机械刻板的成见。”结束第一天的走访,来自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沈青青描述了对安泽的第一印象。
2017年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高校校园媒体选拔21名校媒记者。8月20日至25日,他们在中国青年报社专业记者的带领下,走进山西安泽,聚焦民俗文化、探访历史故事、深度挖掘安泽人民脱贫历程。
“过去外地游客可能了解安泽坐拥望岳楼、荀子文化园、红叶岭、郎寨塔等旅游名胜,却对这里的红色景点知之甚少。”山西工商学院的窦艺仁是安泽人,5天调研中,他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播了一系列红色旅游资源,希望推动家乡文化脱贫。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要真正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必须改变目前一乡‘单打独斗’的场面,把邻近地区红军东征旧址等资源也拢起来。”
带着好奇心来到安泽,踏上乡村之旅后,吉林大学的王宜玄看到了一个个渴望用自己力量建设村庄的村官,看到了一户户近年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的村民。 “认识他们让我明白,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其中的门道也不少,哪怕只是一个看似微小的角色,在脱贫建设的过程中,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宜玄说。
几天的接触之后,四川大学的杨锦曦发现安泽文化底蕴深厚,从春秋战国的荀子到抗战时期的王光,从红色安泽到现今的绿色安泽,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成为安泽扶贫路上的助推器,不仅带来了旅游、光伏、连翘“三大宝”,更赋予了安泽人民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使他们面对新的脱贫手段时,能够放下顾虑,积极响应。
走在杜村乡刚铺好的沥青路上,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楠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温度,以及扶贫致富工作的酸甜苦辣,“不论是积极学习互联网新技术的老蜂农,还是怀揣抱负、燃烧青春的大学生村官,甚至是着装朴素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这片沃土开辟新的希望。在扶贫对象一次次微笑背后,是他们对当下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对于安泽县未来生活的期许。”
在和川镇的实地调研中,扬州大学的吴飙与同组营员参访了孔旺村为集体脱贫而自建的山泉水厂,“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滤网、清洗设施、桶装水生产线样样俱全。”
“孔旺山泉”也让浙江大学的诸未静记忆深刻,“山泉水味道甘甜,价格公道,但宣传、推广的渠道比较少。”她希望自己后续的报道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片质朴的土地,了解此地优质的山水与土产,为改善他们的生活尽一些绵薄之力。
走访安上村贫困户家庭,了解他们连翘种植的过程中,福建师范大学的廖璐发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深加工技术是目前该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短板。“尽管每个村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疑难杂症’,但是并非‘久病难医’,不论是发展集体经济也好,因地制宜脱贫摘帽也罢,安泽都需要机会、技术作为他们寻求的突破点。”廖璐说。
中山大学的林宛霖认为,应该从“人”的长远发展去考虑农村建设和城市改造。安泽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一众人士脚踏实地进行探索,有理由相信其前途之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