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外乡”书记的“融入”第一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31日   05 版)

    到岗的第一周,安泽县马壁乡东里村第一书记原国虎就遇到了麻烦。

    原来,村民老牛种了30余亩地,按照每亩地年收入400元计算,他显然不算贫困户。但老牛还是找到了村里,要求享受贫困户相关政策。原国虎把政策解释了一遍又一遍,老牛依然听不进去。

    事情的解决方式出乎原国虎的意料:两天后,村长掂了两瓶酒上了老牛家,推杯换盏之后,村长“训”了起来:“你是贫困户不是?”这回,淳朴的老牛坦荡地认错了。

    原国虎上了将心比心这一课。常到村民家里做客、多了解村民想法,这是他此前在机关单位学不到的本领。

    在安泽县,“第一书记”还有一大批。安泽县王晓慧介绍,安泽县2015年共选派了46名优秀机关干部赴村任“第一书记”,其中40人前往贫困村,助力精准扶贫,力争今年实现全县贫困村全部摘帽。

    理想很丰满,不过,现实挑战也是巨大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记者近日对26名“第一书记”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54%的受访者成长于城镇,仅有10人有农村生活经历,65.38%的受访者坦陈其在融入农村时遇到了困难。

    事实上,在不少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熟人关系仍是社会关系的主导,村民更愿保持长期习惯的生活状态及乡村道德规范,有的村民还会本能地质疑一些外来事物。如果连融入村民都没法儿,开展脱贫工作谈何容易。

    怎么办呢?超过50%的受访“第一书记”把解决之道归纳为:过百姓生活、说百姓话。更重要的是,必须多入户走访,帮村民解决需求。

    在担任“第一书记”以前,原国虎是安泽县人社局就业中心的创业培训讲师。来到东里村,这个善于总结规律的30岁年轻人,马上发现了村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东里村距县城35公里,不过交通不便,外债累累,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依靠耕地。玉米、蔬菜等成为村民的主要种植作物,尽管种植总面积大,但属于粗放型生产,缺少深加工,也未形成集约效应。而由于地势原因,灌溉水难以引入耕地,大多村民基本只能“靠天吃饭”,更不用说那些缺乏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了。

    “当时我想,来了就一定要让村里变个样。”经过多方考察,原国虎打算从发展村集体经济入手。他看准了生猪养殖产业,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建一座生产规模达500头的养猪场。

    然而,缺钱是贫困村的问题,也是脱贫的最大瓶颈。原国虎反复研究政策,动辄就驾着私家车,从村里到县城往返着“找”支持。当“第一书记”的日子里,他的行车里程突破了5万公里,比前几年加起来还要长。

    3个月后,他奇迹般地还清了村里多年来的欠款,并筹集了30万元作为养猪场建设资金。今年7月,东里养猪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原国虎把它作为村里脱贫攻坚的“引擎”,安排一些贫困户在养猪场工作,解决其无生产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生活困难。

    如今,贫困户安拴昌谈起原国虎就满脸笑意:“国虎是个好孩子,给村里做了不少好事儿,没事儿就来看看我,还开车带我看病。”

    实际上,村民的需求不止是经济方面。对于1988年出生的“女娃”刘亚南来说,取得村民信任是从做好妇女工作、维护村里稳定开始的。

    刘亚南在核桃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她从小生活在县城,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刚入职时,不少人都以为这个首都回来的女大学生,多半是挂职镀金、走走样子。

    但刘亚南没敢这样定位自己。她很快发现,在农村,妇女属于富余劳动力,只要不是农忙时期,一些妇女朋友闲来无事,喜欢“说东家长、西家短”,邻里关系也出现了嫌隙。

    “开展好妇女工作,是推动村子发展的稳定剂。”原供职于安泽县就业中心的刘亚南本身是女性,又喜欢手工,她通过原单位了解到,在附近的蒲县、古县及曲沃县等地,都开设了手工编织培训班。

    刘亚南决定帮助女同胞们充充电。历时4个月的考察过后,2016年8月,刘亚南请来了来自曲沃县的老师,在村里开办为期15天的串珠编织培训班,教授简单的挂件、女包和坐垫制作。

    为了吸引妇女们持续参加,刘亚南特地争取了由自己的派出单位解决培训费,并提供免费午餐。上、下午的间隙,培训班还进行广场舞教学增加人气。

    妇女们活跃了起来,等到培训结束时,刘亚南专门为她们办了一场毕业作品展。

    这些技能很快有了“变现”的机会。2016年9月,核桃庄村女村民编织的手工工艺品,亮相安泽县乡村文化旅游节,不少手工艺品大卖,有的小钱包居然被出价达到150多元。

    而在微店等电商平台上,刘亚南也在帮助学员们拓展销路。

    卫寨村第一书记魏建云的融入经验,则是要多了解——既要知道村民在担忧什么,也要知道该如何整合身边的资源。

    “没有产业,脱贫攻坚就是无源之水。”安泽县委通讯组出身的魏建云说,此前,卫寨村同样以玉米种植为主要产业,因收益并不高,调产随即摆上了议事日程。

    魏建云曾试图劝说村民改种价值较高的树莓、高粱、中药材,但是,种植树莓、中药材见效慢,种植高粱风险高,一些村民急于看到效益,又不愿过多投入,这些方案都只能作罢。

    2016年冬天,魏建云与一名做粮食收购生意的亲戚闲聊,无意间得知河南有个村子引进了一种泰国辣椒,种植周期短,管理简单,每亩收益却可达4500元。

    实地调研回来,他联合村干部还有七八户贫困户,利用流转土地,试验种植了150余亩辣椒。

    这是安泽县2017年争取实现脱贫摘帽的奋斗缩影。在全县各个村庄,稳固产业调整、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及确保脱贫不返贫等议题,已形成了一定解决思路。“第一书记”则在这场“脱贫攻坚”持久战中一边融入农村,下沉到基层;一边引入经验,从外边伸进援手。

    “第一书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例如,郎寨村第一书记王增华,走访3个月,手绘了全村447户分布简图,标记了各户情况;大黄村第一书记安丽丽,上任头件事就是协助村里把一条路修好,村干部事后连连感慨“她真的是来为村民办事儿的”。

    而在魏建云所任职的卫寨村,老党员王精生也正响应着种辣椒的脱贫号召。他种了5亩,如今,地里辣椒涨势良好,村民盼着霜降后能有个好收成。

    很少有人再去刻意琢磨魏建云是不是外村人了。王精生记得,魏建云出生在紧邻卫寨村的南孔滩村,小时候就常到卫寨村来玩。面对前来采访的大学生记者,他一度笑着说:“建云是我看着长大的。”

    可是,如果切换到脱贫工作的语境,这个老党员对“后生”魏建云,立马又增加了新的理解:“他挺靠谱,我们愿意跟着他干。”

    (山西大学  黄子豪  南京大学  孔德淇  苏州大学  丁婷婷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沈青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31日 05 版)

电商脱贫:安泽从0到1的突破
第一书记:扶贫基层的实干家
“外乡”书记的“融入”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