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稻花香里养螃蟹 农民返乡说丰年

新农人陈超的“创富实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李攀 朱雪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05日   12 版)

    秋风起,又是一年吃蟹季。阳澄湖大闸蟹定于9月23日开捕。大闸蟹一共两年生长期,前一年是“蟹苗”,后一年由专门饲养成蟹的合作社养殖。

    养“蟹苗”是一个技术活儿。29岁的大学生村官陈超最近就在忙着把稻田里的“早熟蟹”拣出来,否则会影响蟹苗的生长。他是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村委会主任,兼任市绿苗农场专业合作社社长。

    浮桥是苏州有名的“蟹苗之乡”,当地人养殖繁育扣子蟹已有20多年历史。浮桥镇临濒长江口,繁育和养殖中华绒螯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至少有1亿只“蟹苗”从这里走出去。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陈超把蟹苗精细地“种”在了稻子中间。与过去直接往蟹塘里粗放式地投放蟹苗不一样,这种方式可以让蟹苗增产10%。这种方式正是由陈超引进、改良并推广的,命名为“稻蟹共生”。今年3月,陈超获评江苏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这种新颖的养殖方式,让当地老百姓乐开了花——幼蟹增产了,钱包鼓起来了。

    2010年,陈超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到苏州一家物流公司上班,每个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小日子过得挺知足。

    由于毕业后党组织关系转回村里,陈超需要到村委会参加党员大会。让他没想到的是,一次听完村领导工作总结汇报后,他与全村党员一同议事,这使得他第一次觉得,“心动了,很想回到家乡”。

    2011年9月,陈超回到村里担任村书记助理。并非学农出身的陈超对这份工作充满好奇,他从小看着乡亲们种田长大,希望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帮助老百姓。

    时间久了,陈超逐渐摸索出窍门,“和村民打交道要耐心、细心,和村民说话要尽量使用方言,挑他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说”。

    长期以来,浮桥镇许多养殖户想通过扩大养蟹规模来增加收入,但苦于没有多余的土地。

    2013年,陈超当选村委会副主任,村里用地紧张的矛盾也让他发愁。一次他脑洞大开:在土地面积既定前提下,能否让每亩地“长”出更多的蟹?

    村书记告诉陈超,上海崇明有把幼蟹放在水稻田里养殖的成功经验。

    2013年4月,陈超带领项目成员到上海崇明考察。随后两个多月,在幼蟹生长的每个关键节点,陈超都再去崇明考察,前后去了8次。

    从田间地头到河滩水塘,从稻种选择、蟹苗培育到除草施肥、防虫祛病,从田间管理到除草收割、加工包装……陈超把每个细节,都完整地记录下来。

    那时,陈超原以为回村后就可以照葫芦画瓢。然而,养殖户们在村里试验时却碰壁了。土质、水质、蟹苗品种、蟹塘的差异,都需要他们因地制宜。

    情急之下,陈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去咨询农技站和水产站的专业人士,走访有经验的蟹农,和团队成员在试验田里面不断尝试。

    后来,他提议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直接大规模发展生产。2013年,村委会在绿苗农场开辟了一块260亩的水稻田,作为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区。

    为了与蟹的生长周期保持一致,蟹田里栽种的水稻都是“寒优湘晴”品种,它比普通水稻增加了一个半月的生长期。

    2014年4月,稻蟹共生项目正式启动。秧苗插到田里,陈超心中就开始悬着一块石头。

    普通水稻田为预防虫害,难免要使用农药,但稻蟹田里如果使用农药,蟹苗就无法存活。不使用农药能收到稻子吗?

    陈超和团队成员隔三差五就去田里蹲着,查看稻子生长和蟹塘水位,观察幼蟹蜕壳,不断调整稻子的株距行距。直到10月,看到基地的水稻挂满稻穗,陈超才松了口气。

    “4月底插秧,5月放蟹苗,6月放泥鳅,10月割稻,11月抓泥鳅,到12月前后扣子蟹就可以出售给养蟹人养殖成蟹。”陈超说,稻蟹共生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原理,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经过三四年摸索,丁泾村绿苗合作农场的蟹田米种植技术更加成熟,种植规模达到了500多亩,种植经验在周边村里推广。

    稻蟹共生项目改变了传统稻田单一的种植结构,对村民来说,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一个个都给村里的稻蟹共生项目竖起了大拇指。

    陈超说,一般稻蟹共生,当年幼蟹亩产可在180公斤以上,比传统单一养蟹的亩产量提高25至50公斤。

    在市场上,蟹田米因符合绿色环保的饮食理念,受到热捧。稻谷亩产虽然只有200至300公斤,但蟹田米每斤价格在30元以上,远高于普通大米的价格。

    如今,陈超所在的集体农场创立了农业品牌,注册了商标。他们的项目参加了省、市各级农业展销会,先后获得了第十届上海优质大米及精品杂粮展览会金奖、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等荣誉。

    陈超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团太仓市委的帮助下,陈超参加了各种创业大赛,团市委还搭建了创业青年交流学习平台,陈超在创业路上也没有感觉到“孤独”。太仓市政府还组织开展专业对口的培训,帮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

    有意思的是,村里的稻蟹养殖开始兴起,村民的田地集中起来,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得到每亩每年300元分红。

    如今,陈超的项目为村里解决了近百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新型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家乡的知名度,壮大了集体经济,更让村民有了自豪感和归属感。”陈超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李攀 朱雪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05日 12 版)

一条街道233人管不好共享单车乱停放
新农人陈超的“创富实验”
“作書”个性化定制留住时光留住爱
“丁丁停车”熬过创业第三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