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歌塘过山坳,大瑶山上哎,雪花飘,瑶寨家家户户迎春到,斟满米酒敬亲人。”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的群山之间,时不时会冒出这样一两声悠扬的瑶族山歌,这歌声会在整个山谷中环绕,让你听到绵延的回音,好像群山联唱。
凤山县袍里乡央峒村瑶寨就建在这群山深处。虽然地处大石山区,群山环抱,但村子通向外界的3.7公里水泥路近两年来已被修建规整,村中尽是新摘的水果和阳光照过的芭蕉叶的味道。
瑶寨旧貌换新颜
8月31日,是瑶寨教学点新生报到的日子。已从教34年的教师黄英鹏早上6点便换上洗净的白衬衫,戴上胸牌,从距离学校3公里的家中出发,走一个多小时的路来到教学点。这学期,瑶寨教学点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将有17名学生入学,黄英鹏和另一位教师林云东将承担起这个教学点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这条路,黄英鹏已经走了4个年头。2013年9月,他从乡里的一所小学调任瑶寨教学点。那时,整个教学点仅由两间砖混一层的平房组成,教学空间狭小,设施匮乏。虽然黄英鹏调任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教学点简陋的环境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来这里的第一年最让我印象深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英鹏记忆犹新,“刚来的时候,这里卫生条件很差,没有厕所,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水。老师休息,办公,中午给学生煮饭都在一间平房里。三个年级的学生只能挤在另一间平房里上课,一个年级上十分钟,然后布置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上十分钟。”
让黄英鹏没有想到的是,仅两个学期之后,瑶寨教学点旧貌换了新颜。2014年年初,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汽”)援建的两层框架钢筋混凝土教学楼在瑶寨村里动工,并于同年11月建成后投入使用。教学楼面积共200平方米,地面全部铺上了平整的地板砖,学校也有了卫生的食堂。一汽还在楼顶安装了水塔,使全校师生告别了肩挑手提吃水的历史。
有村民开玩笑说:“我们这个学校离远看,层层叠叠的就像布达拉宫一样。”
窗明几净的教室、码放整齐的双人桌、先进的多功能白板与多媒体设备、放满课外书的图书角以及多样的体育器材,不仅让瑶寨教学点的学生们大开眼界,也让黄英鹏和林云东两位老师爱不释手。“新学校修好之后,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我和林云东老师就每人10天,轮流住在学校里,防止外面的不法分子搞破坏,撬门把器材偷了去。”黄英鹏笑着说。
实际上,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瑶寨近年来的变化亦不为过。除了教学点的修缮,自2013年起,在一汽的定点帮扶下,瑶寨的孩子们告别了过去的瓦房、平房,住进了两层、三层的“小洋楼”,统一规划的畜栏让村民家里不再成“畜牧局”。屯级路的硬化让黄英鹏不必在下雨天带着满腿的泥点进入教室,太阳能路灯的安置照亮了他和学生们晚上回家的路。
自2013年以来,一汽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智力扶贫、助残行动、挂职指导等多方面对凤山县进行多层次的扶贫开发,瑶寨的焕然一新正得益于此。
瑶寨的改变仅仅是一汽在凤山县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的一个缩影。2014年至2016年间,一汽陆续在三门海镇坡心村那茶示范点和谋屯示范点、凤城镇良利村和中亭乡中亭村示范点实施整村推进。
其中,坡心村在2016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扶贫先扶智
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扶贫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
大力支持当地教育发展,就是一汽和凤山县政府在当地脱贫攻坚中达成的共识之一。
近5年来,针对凤山短缺的教育设备和人才智力的不足,一汽投入40万元培训凤山教师;投入“圆梦助学”和“育才行动”资金757万元,受益学生1050多人;捐助200万元实施爱心包裹项目,覆盖凤山全县在校小学生19491名;投入225.46万元,完成学校楼内外墙2栋2500平方米改造,捐助1个教学点教学楼200平方米,电脑教室2间,白板教室6间。
然而,教育的帮扶并不仅仅限于硬件的投入,如何让大山里的孩子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从小立大志,才是教育扶贫的关键所在。对此,在一汽工作了十几年,被派来担任凤山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对接一汽和凤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付强深有感触。
一次,凤山县委书记廖锦成和付强闲聊,讲到自己成长于凤山县下边最偏远的一个山村里,从县城回到家要绕着山路走六七个小时,太清楚一个凤山学生走出大山所面临的艰难和将对人生带来的改变。
付强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凤山的优秀学生到3000公里外的长春去看看。“他们一定得有视野,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可能学习会更有目标和动力。”付强说。
为此,付强和凤山县教育局商量,去年年底组织了一趟“凤山少年长春行”,带领54名贫困学生到长春参观学习。54名学生从凤山出发到南宁,转乘卧铺到北京,再从北京坐到长春,路上花费了两天两夜。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
“以前觉得世界就是从家里到县城那么大而已,还没想过能到凤山以外的地方去”,凤山县坡心小学贫困学生黄永吉说。
到了长春,每个凤山孩子都住在一个当地的结对子家庭里,长春的小伙伴和家长陪伴他们度过几天时光。告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形让很多人动容,有的小孩还私底下跟长春的“爸爸妈妈”说,希望长大以后能考到长春读大学。
一个遥远而充满新奇的世界第一次这样真真切切地呈现在凤山少年们的眼前。看着凤山孩子为这趟远行写下的日记,付强心里有些说不清的触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五年时间内,除了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凤山少年长春行”主题冬令营的举办,还是随后的“一汽少年凤山行”主题夏令营的跟进,以及协调长春汽车高专专家为凤山县职业中心学校诊断把脉,编制五年发展规划,一汽的教育扶贫之路稳扎稳打,逐步深入。
从捐资援助,到精神援助,再到人格培养,这种可持续性的教育扶贫模式无疑需要企业更为持久的人力、财力、精力的投入,也并不会像一些“面子工程”一样在短时间内见成效。但相较于简单的“撒手式”的财政支持,这种“真抓实干”的帮扶方式更体现了央企从产业和观念上去帮扶贫困县改变落后现状的最负责任的态度,充分发挥了央企对地方帮扶的优势。
产业点燃扶贫“引擎” 一汽的扶贫KPI
实际上,一汽这种变“输血”为“造血”的创新性扶贫模式不仅体现在教育上,更体现在对凤山县帮扶的方方面面。
付强习惯用企业流程化的思维开展扶贫工作。为了精准地了解扶贫情况,付强来凤山的第一件事,是让凤山扶贫办的工作人员用Excel表详细统计一汽集团在凤山的项目进展情况、资金花费和具体负责人。
广西凤山县委副书记贺怀阳说:“一汽的每一任帮扶干部,都给我们政府领导班子建设带来新的理念启发。”他表示,一汽的帮扶干部遵循企业思维“那一套”——意味着效率优先、追求KPI、按项目管理,这些往往是体制内的政府人员所缺乏的。就如财务出身的付强,初到凤山,就让和他搭班的政府人员理了一个一汽所有扶贫项目进展情况的“报表”,基于此再做下一步更为精准的扶贫计划。
“要想长期脱贫必须得有产业,没有产业很容易返贫”,这是付强经过调研后得出的结论。他介绍,在解决定点扶贫地区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医疗难、教育难等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一汽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例如,近年来,凤山县实施“产业富民”精准脱贫工程,开发了核桃、核桃鸡、百香果等系列有机养生特色产品。对此,一汽大力支持,投资10万元扶持核桃产业200亩,投入资金500万元扶持5个村的集体经济……
为帮助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今年8月,付强组织凤山当地企业,把凤山的核桃鸡、百香果等产品都带到吉林农博会进行展销,借此打开北方市场销路,传播本土品牌,争取实现互联网订购,为凤山县脱贫致富谋求“互联网+”新机遇。
“相约歌塘过山坳,大瑶山上哎,雪花飘,瑶寨家家户户迎春到,斟满米酒敬亲人。”
如果现在唱山歌的瑶寨人再从山上往下眺望瑶寨,通向屯里蜿蜒的水泥路,洁净的两层教学楼、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房和宽敞的篮球场就掩映在漫山的核桃树和百香果棚架之间。从教育扶贫到产业扶贫,一汽创新式的帮扶模式不仅改变了凤山县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憧憬。黄英鹏说,相较于以前,他带出来的大学生近几年来越来越愿意回到凤山,为凤山的脱贫出上一分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鸿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