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否定恨 否定爱 就是否定存在感

阿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2日   07 版)

    视觉中国供图

    现在谈自信的流行观点中有这么一款:放下自尊才能赢得自信。仿佛“自尊”是“自卑”的另一种说法。当有一天,朋友发给我一篇题为《放下自尊获得自信》的文章,让谈谈看法,而我却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谈。我宁可这么想:文章作者在其语境下,对“自尊与自信”多半有着另一种理解。而在我看来,自尊和自信两者难以分割,根本无法通过否定“其一”去获得“其余”。

    我曾参加过一次亲子沙龙活动,其间听到最多的一句是:我们首先要学会对自己好,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快乐是什么,先关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去照顾孩子和家人。

    此话乍听有理,但重复多了,似乎就品出一点“不对劲儿”来了。比如活动期间有父母分享道:面对情绪爆发的孩子,他自己的情绪也临近崩溃,那一刻他想到要先关爱自己;于是,先丢下孩子,走进房间,关上门,待平静心情后再出来照顾孩子。

    宣讲的父母将此互动过程解读为“先关爱自己”,而从婴儿观察的视角去看,结果会完全不同。我难以想象,被丢下的孩子在“那一刻”的体验是什么;恐怕不是“惶恐”二字这么简单了。我认为,“关爱自己”若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是南辕北辙了。

    在我看,实现自尊必不能回避责任;同样,自尊体验必然也包括胜任感的体验。而藉由“回避责任”、降低“体谅他人”的分量等方式获取自信,视“责任”为“成就自我”的牵绊,这恐怕不合适。

    无论是自尊与自信的二元对立,还是现实中那些“放下即获得”的实例,都给我产生一种联想:那些都是无力感的蔓延。阻止或否认无力感的方式,就是为它套上一个华丽外衣。无论诸如“放下”之类的言辞看上去有多美,都可能是一种掩饰。经过掩饰的无力感,会不会看起来很像是拥有了真的力量呢?

    无力感本身完全无需批评,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要去精心装扮无力感,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直面无力?

    我觉得,“放下自尊”似乎也传递了另一种讯息,即无力感是很糟糕的,这样糟糕的体验让“我”根本承受不了的,完全不能任其存留。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往往有着极为相似的体验: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不被允许获得“自己的全部”,似乎总不得不去做一个“取舍”——在自己所有的生命素材中,选择一部分并丢弃另一部分。那些被允许留下的,一般是能引发体验“自我全好”的内容。我们“学着”选择性忽视/否认,幻想出一个“全好的自己”,来维持满足感或优越感。

    为数众多的心理学爱好者在初学阶段,常容易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母的早期养育不当。可是,当我们把自己“今天的所有不幸”都指向父母时,那一刻我们就特别容易相信:一切都糟糕,都是“别人”带给我们的,而我们自己完好且无辜。

    曾有一个来访者对我说,在他采信了自己的不幸皆源于父母时,那个念头只是让他心情稍稍轻松了片刻而已,随后便感到有一种深深的内疚浮现出来。经过讨论,他发现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父母带给自己的并非仅仅是恨,确实还有着深切的爱。而此前,他选择性地忽视了那些。

    否认或丢弃生命中真切体验到的感受,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而人格的成熟与健康,则需要去正视自己,真实面对自己的一切感受,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糟糕的。与此同时,发现或者创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坦然面对自己独特的生命痕迹。而如果不能拥抱并拥有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所谓自信恐怕也只是一种经过包装的虚妄吧。

阿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2日 07 版)

亲子困局:开学后 妈妈们为何比孩子还紧张
“学渣奖学金” 敢申请的同学请举手
否定恨 否定爱 就是否定存在感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