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如何不让“精准扶贫”沦为一句空话

团长春市委:探访真需求 论证解难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7日   03 版)

    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杨宁,没想到自己会爱上农村。喜爱之情不是源于农村的山清水秀和地产丰富,而恰恰是贫瘠的土地和质朴的农民,让身为团长春市委干部的杨宁体会到了团组织在精准扶贫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教会了他很多在机关里学不到的本领。

    去年年初,团长春市委与当地省级贫困村——榆树市恩育乡西关村结成帮扶对子,杨宁被委派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全脱产、一周都要吃住在农村的他,成了联结贫困户与团市委的纽带。

    西关村地处偏远,从团长春市委机关到村里要3个多小时车程。种玉米几乎是当地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但全村一半的土地是涝洼地,雨水少的年头,土地裂出盐碱;雨水充足时,水份又排不出去,农作物大量减产。不仅地理地貌没有优势,而且留在村里的大都是留守老人、儿童和因病因残不能正常劳动的年轻人。

    为了能因地制宜,找到帮助西关村脱贫致富的方法,团长春市委组织全体机关团干部对当地贫困户进行了4轮细致走访。在此基础上又经多次论证,制订出了“专业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思路,并先后实施了住房保障工程、微心愿工程、产业扶贫工程、扶贫扶志工程和志愿扶贫工程。

    目前,成效开始显现。在团长春市委书记丁佳看来,团组织人力和物力有限,如何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多做雪中送炭之事,摸索出可行性强的扶贫方案,是团组织务必要走好的第一步。

    多轮遍访  聊出真需求

    在去年已经4轮走访的基础上,今年6月初,团长春市委组织全体团干部对西关村进行了再次深入走访,核实贫困户情况、了解其对脱贫项目的需求,还在每家贫困户的墙上粘贴了有对接帮扶团干部照片和联系方式的“明白纸”,征集了一番大家的微心愿。

    起初去贫困户家中走访,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村民对“政府的人”以礼相待,有的则并不愿意搭理,担心“说了也是白说”。这是杨宁和其他去走访团干部的共同感受。

    为了能问出贫困户的真心话,一周后,团长春市委机关的全体干部再次来到西关村。这次走访,他们给有需求的贫困户送去了两种家电,这是第一次走访时征集到的微心愿。除此之外,团干部还自费给对接帮扶的贫困户买了米面油和衣物等生活用品。“进一步拉近距离,让对方感受到我们想要帮助他们的诚意。”团长春市委机关党总支负责人杨洪涛说。

    走访发现,西关村的贫穷状况大概分三类:因病残治贫、因懒治贫、因年迈无劳动能力且儿女不孝致贫。在这些人群中,有些人有较强的脱贫意识,但也有不少人因贫困丧失了生活的“斗志”,安于现状,认为“饿不死就这样吧”。

    与西关村对接后,隔上半月或逢年过节,团干部们就会几人结伴去村里探望各自帮扶的贫困户。

    经常去农村走访的杨洪涛发现,不少贫困户家里的卫生环境很差。她还注意到,个别村民会拿着国家给发的低保金去玩麻将,有些人还会把刚送到家的爱心生活物资转卖到村头超市,换成钱去消费。

    杨洪涛对接帮扶的对象是身体不好的老两口,带着一个30多岁有脑外伤的儿子生活。老两口体力不好,只能靠种些玉米维持生计,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太多打算。“面对消极过生活的帮扶对象,就反复和他们聊,讲现在的扶贫政策和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杨洪涛说,但最重要的是告诉对方,我们只能提供帮助,能否过上更好的生活,关键还在自己。

    针对西关村大多是留守老人、儿童和因伤病没有劳动能力年轻人的状况,长春团组织决定尝试让贫困户从简单易行的家庭养殖开始,让村民自己动手,通过劳动来增加收入。

    “又脏又臭,养不了”“没钱买饲料,养不活”“身体不好,干不动”……家庭养殖的消息一放出,团干部们收到的大多是消极的反馈。为了激发大家的自主意识,让村民对养殖无后顾之忧,团干部们就挨家挨户反复动员,并作出承诺:不仅可以送猪仔、鹅雏,还免费提供饲料和养殖方法,出栏时负责找销路。

    在农村,最有效的就是示范带动作用。团长春市委组织部负责人郭晓桐帮扶的对象是一家五口,老两口带着伤残的儿子和两个孙子生活。不一样的是,老两口积极乐观,脱贫意愿很强,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老两口在村里打零工,伤残的儿子在县城的药铺打杂。老两口最早一批申请了50只鹅雏,养在自己的院子里。

    为了让村民看到家庭养殖可行,团干部们有意大张旗鼓地去村里送猪仔和鹅雏。起初不愿养殖的贫苦户看到后,动了心,主动向团干部申请也要养殖。这正是团干部们期待的可喜变化。

    村里缺人才,就从帮村集体入手

    家庭养殖只是给贫困村民增收的一种方式,如何能找到可持续性的“造血式”扶贫,还需要优化西关村的产业结构。

    团长春市委书记丁佳发现,在西关村,不仅“孔雀”,“麻雀”都东南飞了。本村没有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如此一来,想要帮西关村彻底脱贫就得从村集体抓起。

    前几年,西关村因为修路和农村大院等基本设施,村集体有些欠债。村集体班子很团结,但视野有限,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

    榆树市以种植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关村也不例外。村里600多公顷土地,有一半是洼地,容易积水,雨水大时,玉米烂根,就有绝收的危险。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民每年的基本收入。

    团长春市委请来了多位农机专家,测算和论证在洼地挖排水管,实施清淤工程是否可行。最终,专家的结论是,清淤一次可以保证洼地在六七年内稳产。

    “做雪中送碳之事,把扶贫款用在刀刃上,通过论证再实施扶贫项目,这是长春团组织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丁佳说。

    近期,团长春市委还多次开会论证,为西关村集体购买了20万元的用作土地深翻的农机具。每到秋收后,农村会面临如何处理秸秆的问题。现在,国家支持和鼓励农村进行土地深翻,并给予相应补贴。在土地深翻过程中,秸秆可直接埋入地下,既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也可以让秸秆化为土壤肥料,第二年收成会更好。

    这样的好政策,团长春市委不想让西关村错过。村集体将用土地深翻带来的收益来补贴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开支。

    不仅如此,杨宁和团干部们还陪同村支书去周边考察,研究下一步可以引进到西关村的产业项目。

    西关村的村支书闫国庆说:“团长春市委扶贫到村,给我们做了不少实事。”

    在丁佳看来,团组织可以整合党政、企业和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助力精准扶贫。在团长春市委和西关村结成扶贫帮扶对子的两年里,协调和出资共123万元,解决了7户特困户的危房改造,完成了800米村屯路的硬化和289公顷劣质土地的清淤,为村里文化广场配置健身器材,还做了不少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工作。

    抓住扶贫契机,锻炼团干部

    刚到西关村时,透过言谈举止,村民们一看就知道杨宁是从城里来的干部。杨宁刚被安排驻村时,很多同事跟他感慨:“这回要吃苦头了。” 2016年年初的寒冬,杨宁来到西关村,睡在村部的土炕上,身上火热,脸却还冻得冰凉。到了夏夜,村部墙上有不同种类的昆虫出没。

    不过,让杨宁更意想不到的是村里一些特困户的生活状态。刚入村的第一次探访,他到一个五保户家中,老人自己生活,住的土坯房斜歪着,“感觉随时会倒”。“这样的危房还有人住”,杨宁当时就盘算该如何帮老人修房子。

    而在另一个贫困户家中,他问一个10多岁的男孩有什么小愿望。男孩说他想吃块蛋糕。听到如此回答,令同为孩子父亲的杨宁“心头一颤”。

    “虽然西关村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但越深入基层,越感到本领需要提升,”杨宁深有感受。在基层,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方法、沟通方式都与在团市委机关工作有很多不同。

    在西关村,村民申请低保的问题上,就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诸如有些老人虽然有儿女,但儿女也贫困或是不孝顺,不能尽到赡养义务;或是长期生活在本村,但户口在外地的人,如何能申请低保?针对特殊情况,杨宁会和村干部商量,征求周围邻居的意见,让大家一起给需要申请低保的老人或家庭来证明其生活上的难处。

    “不能因为硬性条件不符合,就认为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而甩手不管,眼看着老乡继续生活在贫困中。”在农村,杨宁不断尝试在不违背规定的情况下,如何以合理合规的方式帮村民想办法、解难题。

    驻村的日子,他白天处理村里的行政工作,晚饭后就去老乡家走访。一个月为一个周期,要把村里贫困户挨家挨户走一遍,其他村民家也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走访。经常打交道,自然和村民处出了感情。

    当初到西关村时,杨宁纯粹是站在工作的角度,没有太多情感,进村民家会先敲门,打招呼很注重礼貌。后来他发现,农村的习惯是:进屋从不用敲门,而是问一句“在家吗?”,炕上一坐,就可以开始唠家常。事实上,村民家庭的真实情况和困难,就是在炕头上聊天聊出来的。

    逐渐,杨宁喜欢上了西关村,村民亲切地称呼他小杨或是杨书记,聊天时也再没有了最初陌生和防备的眼光。

    杨宁还要在西关村待上很长时间,配合下一步团长春市委对西关村的各类扶贫项目和工作的开展。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团长春市委的帮扶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能让贫困户实现生活上的脱贫,更实现思想上的脱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7日 03 版)

用互联网思维 做好青年思想的引路人
团长春市委:探访真需求 论证解难题
青岛首个“一带一路”青年外事交流基地成立
大连理工大学:构建双创教育新生态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