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古彩戏法传承:乘“西”风,破“中”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袁贻辰 河北大学学生记者 底昊翔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7日   T02 版)

    魔术大会期间,在街头开展了多场活动。方译平/摄

    秦鸣晓始终忘不了那场魔术表演从观众席上传来的声音。

    台上,身着唐装的魔术师手指飞快,一边儿弹奏古筝,一边有瓷碗哧溜地从袖口飞出。这是中国传统的古彩戏法之一,然而观众的声音听起来却是疑惑大过了欣喜,“哎哟,还能搞瓷碗?这是魔术吗?”

    “这怎么就不是魔术了呢?”秦鸣晓,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美国好莱坞魔术艺术学院讲师有些无奈,中国古彩戏法拥有更悠久的历史,但一直藏在“深闺”,离观众有着一定距离。当下,提起魔术,大部分观众首先想到的,依然会是硬币、纸牌甚至是大变活人、求生逃脱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西方魔术,而对中国传统魔术知之甚少。

    有意思的是,在观众圈逐渐被冷落的中国传统魔术,在国际魔术界却是不折不扣的“香饽饽”。国际知名魔术师安田悠二在国际上讲学,多次援引中国的古彩戏法,试图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来包装这些古老而有魅力的创意。

    身为传统古彩戏法的传承人,秦鸣晓手上有一本民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彩戏法书籍,这堆伸开两手也无法完全握住的“小人书”记载了大量经典的古彩戏法。因为文言文和魔术潮流的影响,它却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传承。

    这也是从事魔术行业36年的魏需元苦恼的。很多古彩戏法因为找不到传承人甚至让他一度担忧“是不是要被自己带进棺材里”。不过,在他看来,中国魔术市场从2009年刘谦登上春晚后开始,迎来了一次久违的春天。

    西方魔术打开了人们对于魔术的热爱之情,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魔术市场的巨大潜力。一些道具商介绍,很多顾客会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昌平的会场,或参观或学习或购买,即便是上千元的魔术道具,也会有人解囊相购。这种巨大的购买力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西方魔术所打开的是中国人们对魔术的追崇与热爱,但艺术并不是一个适合快餐消费的领域。对于中国传统魔术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机遇。”一位魔术相关人士说。

    春天既已来到,如何借势而为?

    今年已经是魏需元第3次来参加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在大会道具展上,参展的他向魔术爱好者积极推广古彩戏法,同时向媒体介绍自己研发传承的古彩戏法。

    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这个平台在秦鸣晓看来,则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开放和传承是关键词。在中国传统魔术界有一句古话:“五年学艺,三年谢师。”但近年来,秦鸣晓明显感到这种传承的仪式感正在逐渐被弱化。在他的认知里,它已经从最早的“卖身拜师”演化到了“继承拜师”,再改进到了如今的“交友拜师”。

    仪式上的弱化带来了推广上的扩展。秦鸣晓的徒弟有的已不再单纯研究魔术,而是专注于古彩戏法的推广和发展。他们主动参与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用古彩戏法吸引年轻的观众”,同时,还和主办方商议生产有中国元素的魔术道具作为大会礼品。

    之所以提出这个想法,和秦鸣晓的一位徒弟有关。这位姓王的年轻人曾去韩国参加釜山魔术大会。在会场之外,韩国人将自己的魔术文化以展览的形式推广,还身着韩服一道推广韩国料理和韩国文化。

    “这些跟魔术没啥关系的搁这儿干吗?”他嘀咕了一路。

    在会场上,大屏幕总在播放一位一身白袍的老魔术师。现场的观众纷纷打听才知道,这位是韩国的一位老魔术师,已经去世,为了缅怀他,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于是有了这一番设计。

    “他们真的传承了魔术文化,传承了魔术记忆。”秦鸣晓的徒弟说,魔术不是独立的个体,它和文化息息相关,看似只是绚丽的魔术手法,背后却有着魔术记忆,有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有这个民族面对传统的态度。

    韩国之行刺激到了这个年轻人。他说,自己希望能借助眼下兴起的西方魔术热,也让中国传统古彩戏法的文化和技艺得到继承和推广,更呈现老一辈魔术人背后波澜壮阔的时代。

    他计划拍魔术文化“正儿八经”的纪录片,翻译书籍,推动中外魔术师交流。

    这个热衷于谈论互联网经济的年轻人还兴致勃勃地比划着,他希望古彩戏法“走出来”,不要受限于传承弟子的套路,“分享出去”,“如果一直都是师傅留一手,这样代代传,那不跟俄罗斯套娃一样吗?只会让古彩戏法变得越来越小。”

    秦鸣晓曾翻阅过大量中国古典魔术的书籍,他发现,很多西方的魔术都起源于中国,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西方人学习到了中国的古法艺术,又不断创新融合,从而创造出了更多更新颖、甚至是迎合了时代的魔术。而我们还在停步不前。”

    他下定决心,已经和徒弟开始着手准备,在引进国外魔术教材的同时,做《中外戏法图鉴》 的翻译工作,先将文言文翻译成中文,再译成英文、俄文、法文等,借助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这样的平台,“把古彩戏法的种子播撒出去”。

    师徒俩一点也不担心创意被抄袭或是剽窃,他们很清楚地知道,魔术的精髓在分享在交流在苦练,这些插上分享翅膀的魔术创意,一定会有新的碰撞,会擦出新的火花,最终“激发二次创新,让观众和魔术事业受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袁贻辰 河北大学学生记者 底昊翔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7日 T02 版)

怎样打造中国魔术的“大IP”
当魔术遇上freestyle
中国魔术如何走向世界
古彩戏法传承:乘“西”风,破“中”浪
魔术道具热展背后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