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术市场到底有多热?
对郭中俄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在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的道具展的一角,这位魔术道具商人的摊位又早早地空了。桌子上,五颜六色的魔术花都没了踪影,只剩一个大大的二维码——离活动结束还早,她打算再多接几个大单子。
这是她连续好几年来到北京昌平,参与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从山东济宁的工厂出发时,她带了整整三个大箱子,用胶条封得结结实实的,里面装着魔术花,一束售价好几百元。但观众的购买热情总能给她惊喜,活动进行到第二天,她的魔术花就被抢购一空了。
郭中俄以前也是一位魔术师。朋友喜欢上了她的道具——用鹅毛做的五颜六色的魔术花,因为当时魔术道具购买渠道并不通畅,这个姑娘就自己动手为朋友制作。
一来二去,十几年过去,她的职业也变成了一个职业魔术道具商。
这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10多年的魔术商人经历过事业的起起落落和行业的兴衰浮沉,让她最难忘的,莫过于8年前刘谦登上央视春晚后,魔术行业的改变。
最明显的改变是销量,搭乘网购的顺风车,她的销量比起最初突飞猛进,甚至翻了番。最火热的时候,她一天要发好几十单。
魔术花的制作不同于其他工艺品,它是中国传统魔术的道具之一,对做工的要求极其严格,一束花需要至少7人最少5天的手工制作,工序包括染色、晾晒、装饰等多个环节。
她包了厂房,雇了工人,加班加点地干,有时候还是赶不上“心急要学习魔术”的顾客。
扎根魔术行业36年的老魏也经历了魔术业“一夜暴富”的盛况。那一晚后,陆陆续续有全国各地的“魔术爱好者”找到他,表示想要加入,一起把魔术产业“做大做强”。
他的线下实体店从一家迅速扩展到了20多家加盟店。昔日繁荣的景象让这位老魔术人兴奋不已,他甚至忍不住想,“中国魔术是不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充斥着泡沫的市场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随着跟风趋势逐渐消沉下去,20家加盟店也重新归一。在他看来,很多加盟店主只是抱着“想挣快钱”的心态,着急慌忙地投钱进来,在魔术道具的制作上不花心思,很快质量说话,就被市场淘汰出局。
“我从事魔术36年了,其实对这个市场也早就了解很多了,天南海北哪儿的魔术展都会去,要想真正靠魔术来挣钱,太难了,几乎没什么可能,我来道具展,说真的不为了卖什么,就是过来和这些朋友们交流交流。”老魏说。
这也是郭中俄最真实的感受。
喧嚣过后,她冷静地拒绝了许多工业化生产的邀请。虽然,她的工厂生产速度有时总跟不上顾客的需求,但对于魔术道具来说,想要工业化生产难度太大。她的魔术花坚持要用优质鹅毛,再依次进行染色、晾晒、装饰,全程人工,“一旦机器生产,这个质量就完全不能保证了。”
摊位前,一些顾客会不理解为什么一捧魔术花可以卖到好几百元的价格,只有郭中俄自己清楚,这个价钱“并不过分”,算上人工和成本,她的利润其实并不多。
她也认为,眼下的魔术道具商普遍都是“为了兴趣而来”,一方面参加各种大会的展览售卖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在她看来,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对来自不同地区、做着不同种类魔术道具的商人们来说,也是一次碰撞市场资讯的好机会。
在这个难得的机会上,她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带着孩子的母亲会格外关注魔术道具的“价值”,“要包学会,但实际上,魔术都得靠苦练”。再比如,一些人爱近景魔术相关道具远甚其他,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魔术道具能和看魔术的人有直接交流,能带给人一种满足感”。
这些现象都落在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魔术师秦明晓的眼中。在他看来,“拿刘谦来举例,他在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了观众们的需要,这是魔术成功的地方。但是魔术厂商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太急功近利,造成了魔术道具生产的病态。”
他说,“我们国内的厂商生产技术并达不到真正高规格魔术道具的要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魔术师,都不敢把自己的心血交给这些厂商,这是糟蹋东西啊!”
这位老魔术师希望,魔术道具行业能一点点走向正轨。
“如果将魔术师比作赛车手,那么魔术道具就是车手驾驶的赛车。”魔术道具参展商小王如此解释,在这个年轻人看来,也许赛车手是赛道上接受万人欢呼的英雄,但赛车才是赛车手最核心最依赖的伙伴,只有两者合二为一拧成一股绳,才能在赛车比赛中不断创造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