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持续35天,5710人参赛。
第二季持续26天,6300人参赛。
累计答对题目259.5万个,青年累计在线时间超过23500小时……
自6月15日胜利油田团委启动“绿色环保知识竞赛”微信答题以来,青年工人的参赛热情急速攀升。后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胜利油田35岁以下青工累计参与答题58947人次。来自石油开发中心的最高积分者逄勇说:“吸引我参赛的,是它的低门槛和公信度。”
这仅是微信答题的一个侧面。对设计者胜利油田团委而言,对答题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可准确判断青年工人日常时间分布,还能从出错率把准业务薄弱环节,助其调整学习方向。
近年来,胜利油田团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进“互联网+共青团”建设,全力打造旗帜鲜明、青年喜爱的网上共青团。“青年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在哪里,现在的青年几乎100%上网,这种高度的互联网化,不仅充分释放了青年的思维活力,同时也对共青团组织形成逆向倒逼,与此相应,我们及时转变观念,从组织、动员、服务、引导方式入手,用互联网思维对组织进行改造,努力实现与青年‘零距离’,抢占青年上网、用网的‘地盘’。”胜利油田团委副书记王勇介绍。
“既办得了事,又卖得了萌,才能获得青年认同”
胜利油田有35岁以下青工3.7万人,他们是各行业各领域的生力军。和逄勇一样,许多基层青年渴望通过参加技术比武、技能大赛改变命运,但最终能进入企业最高层级竞赛的只有极少数人。而采用微信答题,降低参赛“门槛”,恰恰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
“后台数据显示,一季比赛青年累计在线两万多个小时,如果不是借助‘微信’这类移动终端,恐怕很难在‘手机’时代抢到这些时间。”胜利油田团委青工事务部负责人介绍,在互联网时代,面对身边无处不在的大数据,设法获取、有效分析、掌握规律、精准预测,对于提升共青团活动品牌凝聚力越来越重要。
在比赛后台设计中,胜利油田团委嵌入了诸多数据节点,比如青工单位、年龄分布情况,答每道题的平均时间、每道题的出错率等等,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在激励奖励部分,虽然青年参加的是“线上”比赛,但在“线下”,他们不仅可以拿到获奖证书,还能在技术等级评定、职称晋升、物质奖励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
微信答题,只是胜利油田团委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青年工人素质的缩影。为了赢得工作主动和优势,他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以“两微、一网”为抓手,探索各种覆盖和引导青年的新手段,打造“触手可及的共青团”,不断传递指尖上的温度。
从2013年开始,胜利油田团委就探索创建“脉动青春”公众号,目前拥有一万多名忠实粉丝。为确保公众号导向鲜明、贴近需求、富有实效,他们通过网上虚拟召集、网下实体执行、网上宣传引导、网下设计活动、网上对接需求、网下提供服务,在油田范围内“招兵买马”,建成一个30余人的“小团团编辑部”。
“小团团”坚持每天发布3条原创新鲜资讯,涵盖原创、新闻、活动、生活等栏目,并把每一次发布当作一个“思想产品”诞生,《鲜为人知的油田小工种》《嘿!我滴老爸是个神话》《转岗遇到爱》等各类原创专题,深受青年欢迎。
“移动终端掌握在青年手中,要想获得他们的‘点赞’,必须接地气、有创意,既办得了事,又卖得了萌,才能获得青年认同。”公众号运营责任人时针说。
围绕青年成长成才,“脉动青春”一方面坚持化整为零,适应互联网碎片化阅读规律,把“大道理”转化成“小故事”,把有意义的思想变成有意思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坚持化零为整,将青年感兴趣的话题、活动总结提炼出思想精华,引导青年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
在“两化”融合中乐当“润滑剂”
激发创效活力,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石油行业面临低油价的严峻形势下,创新创效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得到企业的重视。
胜利油田作为老牌工业企业,信息化人才相对缺乏,而现在的青年员工普遍接受过信息化系统教育,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中具有巨大潜力,尤其当不同工作领域和部门出现交叉时,共青团成为最适合的“润滑剂”“黏合剂”。
着眼于搭建众智、众包、众扶平台的“青年信息众创行动”应运而生。该行动由胜利油田团委联合科技处、信息化管理中心共同启动,面向全员征集技术难题,由各单位技师协会牵头,组建“领题攻关”小组,邀请优秀师徒、骨干员工参与,破除了行业、单位“壁垒”,推动创客团队在技术、创意、项目合作等方面充分对接。
在孤岛采油厂采油管理四区,30岁的肖玉合率领青年众创小组自主研发出调整抽油机平衡块长度的计算公式,因降低能耗效果明显被推广至全厂10个管理区,仅此一项,每年为全厂节省30万元。
成立不到一年,百名青年员工利用工余时间参与的海洋采油厂创客工作室,取得国家专利20余项,创造效益近百万元。
32岁的王晶长期在海洋采油厂维修大队从事电气维修工作,单位生产设施多分布在海上、沼泽、湿地,传统的人工、车船巡检方式不但成本高,而且巡视勘察不细致。他一直梦想着研究制造无人机,但受技术、资金的限制,始终未能实现。
当他得知创客工作室后,第一时间发布“招标令”,召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攻关。经过和创客团队的小伙伴100余次动力匹配实验、近200项设计改进和300余次试飞实验,最终研制出“多旋翼无人机现场勘察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复杂线路巡视、灾害救援、溢油监测、综治排查、规划勘察等领域。
在这里,青年员工有想法会第一时间敲开团委的门,“我的职责是保证做到有问有答,尽最大努力帮青年立项,解决资金难题。”海洋采油厂团委副书记李媛媛介绍,“‘双创’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大概念,在我这里就是启发、呵护好青工的每一个创新想法。”
“精准滴灌”让传统育人品牌焕发新活力
育人,同样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但究竟培育了多少人才?效果又如何?似乎难以说得清。为破解这一难题,胜利油田团委从把握国企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入手,运用“互联网”思维,历经4年时间,探索构建了“目标价值管理信息系统”,与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深度融合,促进青年人力资源向青年人才资源转化、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业务中去,不断创造并提升“企业价值”。
系统建成初期,他们用一年时间,在全油田开展青年信息普查和研究,针对7.4万名45岁以下在岗青年员工,围绕本人、家庭、职业、思想和团青组织5类717项信息,形成数据6700余万个,建立起了胜利油田青年人才大数据库。
依托该系统,他们摸清了每个青年的“家底”,并按照青年对社会、企业及共青团的心理感知和个体行为实施结果,对每名青年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分为“高团值、较高团值、中间团值、一般团值”4类。
“摸清家底、分门别类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强化育人导向。”该系统负责人王振江介绍,按照规划,各级团组织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需求,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分层次、分类培养引导,同步推进,形成梯队,持续提升全员素质。
对高团值青年,不遗余力地举荐、宣传,从中选树青年先进典型,为其成长助力;对较高团值青年,不断给予关心、培养,推荐参加青工技能月、百人培养计划等活动,为其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对中间团值青年,采取青年职业指导中心、社团组织等形式,从其个性特征出发、以富有时代特色的工作方式加以引导;对一般团值青年,则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基层流动团课等方式,将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理念潜移默化地“移植”给他们。
“如果一个青年在培养之前的测评是80分,通过我们的服务和引导,能达到85分甚至90分,我们的工作就没白做。”王振江将其比喻为“精准滴灌”。
在考核上,他们将目标价值管理作为评价各级团组织工作的“指挥棒”,以月报、季报、年报的方式全面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同时把4类青年群体的正向转化数量和比例作为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强化了各级团组织的导向意识和目标意识。2013年以来,胜利油田团委累计培养高团值青年3236人,较高团值青年119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