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生命的追求:优活 善终

徐光炜 王东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2日   05 版)

    生命以质量为先,抑或长度为重?此乃见仁见智的议题。

    日前,偶见北大29岁女博士娄滔罹患渐冻症后的遗言:“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的长短为标准,而应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这乃是她两年多来与病魔作了顽强斗争,饱受了难忍的折磨,经历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后,选择平静而庄严地离去时,悟出的生命意义。阅后,作为一名医生,深感当今医学之无能,除癌症,尚有诸多病症令医者无策,致使这位来自深山的土家族年轻才女,在学业将成、壮志未酬之际作出这种选择!

    扼腕之余,不禁忆及笔者的两位挚友,均是医界翘楚,曾在医疗一线经历诸多助患者与死神博斗的医师,但当他们自身罹患心脑血管疾病面临死亡时,竟事先留有预嘱,放弃做心肺复苏等任何有创伤性的抢救措施,选择平静地离去。

    长期的职业环境虽让许多医者被训练成在工作中,避免表露个人情感,但医者终究也是人,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一生从事救死扶伤事业的医务工作者,面临死亡威胁时,居然不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条件,放弃唾手可得的医疗资源,而选择平静地离去,令人费解。

    其实,正由于许多医者长期从事与死神作斗争的工作,从而不但对现代医学的局限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亲见了太多生离死别,在一些已病入膏肓或已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延续其生命。诸如气管切开、插管连接呼吸机做人工呼吸、静脉内置导管持续输液、灌注各种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液及药物,在重症监护室中,几乎每一患者均是如此。诚然,这些抢救措施对某些急症或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常可助其渡过难关,转危为安重获新生。但对其他患者,尤其是年事已高,患有不治之症或其他重症的患者,这些抢救措施并不能改变其最终“归天”的结局,而这种损伤性较大的抢救措施,无疑是一种折磨。尤其是某些“幸运儿”,即使暂时战胜了死神,往往也会遗留各种严重的后遗症,生命质量显著下降,必需长期在各种药物或器械的支持下,藉他人之助,勉强维持生命,这种“苟活”的状态,岂能被智者接受?

    这些日积月累的经历,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医者的脑海中,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在痛苦和孤独中死去是最可怕的”,从而选择在平静中离去,自在意料之中。

    当患者亡故,其因颇为复杂,也有医生之责,也有难言之隐。既有医患间认知的差异,更有社会因素、文化影响。试想当你在家属簇拥下面临一重症患者,众多家属的焦虑情绪可以想象,一致的要求是不遗余力地予以抢救,盼能施以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药物,费用在所不惜,在旁的单位领导往往也全力支持家属的意见,要求医院组织力量施治,即使仅有1%的成功率也不要放弃。

    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尤其在当前医患间信任度较差的情况下,医者岂能坚持己见而不顾其他?即使就病情稍加解释,也颇易被处于焦急又迷茫情绪下的家属误认为推卸责任、抢救不力。须知医患间对患者病情的认知是存在固有差异的,理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遗憾的是在现实情况下这种交流难以正常进行。医者为免除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即使明知是“无效治疗”,也常依家属之所求而行。何况现今医院的运行机制,尚须“自负盈亏”,利之所趋,可增奖金收入,何乐而不为?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人之医疗消费,主要集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恐其中不乏“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之过。更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这一痛苦的施救历程,常在患者“不知情”或“被动”的情况下,在他人的安排下开始。行笔至此,笔者想起多位享受特殊医疗照顾的老者,在其生命后期,意识全无且丧失自主呼吸功能的情况下,由于家属坚持,藉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仍在医院经年维持生命体征,相信如患者本人有知,定会愤而斥之。

    在分析上述现象时,也不应忽略“好死不如赖活”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长期以来,国人缺乏对死亡的正确认识,不但以不能“视死如归”,反之将其视为畏途,以致从来就习惯于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忽视其质量。“长命百岁”是人们对幼儿的祝福,也是人生的追求目标。缘因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处于体弱的“东亚病夫”状态,中年即殁是常态,人们追求长寿,寻仙问道,遍找长生不老之药,即使“赖活”也然。

    然则现今人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已向80岁迈进,已进入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社会上已遍见耄耋老人,追求并享受美好的生活乃是众生之愿。人们深知生、老、病、死仍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即使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环境的优化,人活百岁可成常态,但人们应追求的是健康地迈入百岁,无质量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应予摒弃。

    生命的质量与长度,何者为优,不言自明。人们应追求生活质量,将生命质量放于首位,优于长度才是正途。人生尚且如此,医者岂能不遵此道?笔者认为应将“优活、善终”视为今后众人奋斗之目标。

徐光炜 王东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02日 05 版

生命的追求:优活 善终
打破误区:癌症病情告知并非“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