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自己处变不惊、人际和谐,那是人逐渐成熟的标志。人格成熟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处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从人际关系中一些有趣的方面观察自己是否“成熟”。不妨问问自己:身边的人和远处的人,您与哪种人关系更好一点?
羡而不能,是阴影在作怪
同事当然算身边人,如果按“醒着”的时间来算,几乎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我一上班,办公室里发生了一段对话:
A:知道吗?小陈考上清华的研究生了!
B:哼,那有啥了不起!读完得多大年龄啦,打死我,我也不考。
C:你不考,到那个时间,不是也要到那个年龄嘛,难道你不考,年龄就不长啦!
哈哈哈,众人大笑。
这个对话令人不由想到“百人逐兔”的故事:当一只兔子在前面狂奔,后面有100个人追赶,只有奋力争先,逐渐与大家拉开相当距离的那一位,才会得到赞叹、羡慕。这个条件是——需要距离大多数人足够远,远得妨碍不到任何人才行。不然,只要是在一个区间,哪怕你在他前面,他不仅不肯称赞你,还可能给你使绊子。
小陈所在的考研年代,研究生还是凤毛麟角。老实巴交、相貌平平的小陈,实是逐兔者中不起眼的一员。 结果,他不但考上了,而且还是清华!默默无闻的小陈一夜间上了办公室新闻头条。
边工作边备考,此间的辛苦众人皆知。小陈几乎谢绝一切业余活动,据说睡觉都是抱着书的,颇有韧性和毅力。
然而,这就会让身边的人不舒服,满脸不屑的B就十分不服气。其实,B前两天还在大谈特谈他外地一个老同学如何奋力考上了名校研究生……老同学的成就好像连带他自己也感到荣耀。
显然,B内心猫着一个“安于现状”的部分,同龄、同等学力、同一个公司做着相同工作的小陈突然胜出,打破了这个安之若素的心理平衡,让他难以淡定了。
有人会问:安于现状有啥不好?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其实,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关键点:对于“安于现状”这个部分,若B认可接纳它,那他真心会祝福他人如愿得偿,但显然,B并没有在这个部分中,他的心被小陈考研冲击了,酸葡萄反应不小心出卖了自己:内心深处,他一直在排斥它、无法悦纳它。
这种个体不愿意成为的东西,被心理学家荣格发现,并称其为阴影(shadow)。人人都有自己的阴影部分,一般情况下意识不到。它被压抑进潜意识。而它也明白自己不受主人欢迎,平时没事也就低调老实地在角落里待着,可一旦被触动,就会生出醋意、恶意,甚至破坏性言行。
因了对人性的了解,爱好写作的小青每每有文章被某报刊登,而恰好单位订了这家报纸,她就会在第一时间将登载自己文章的那一版悄悄抽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负面反应。
朋友小慧,这几年老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中产逐渐跻身富裕阶层,最近刚刚购置别墅,但在同事闺蜜中,小慧只字不提。她说,比我家有钱的人多了,但人们总是爱盯着周围人条件的变化……何必让人眼热。
其实,道理谁都懂,就是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羡慕却不能的心理困境。欣赏远方的人无障碍,因为TA远得碍不着我;身边的人太近,近得相互成了对方的镜子,欣赏又谈何容易。
与同事相处同理,身边人还包括同学、家人、亲戚、朋友,等等,交往越密集,镜子效应越强。阴影部分越容易被映照出。一个人会若不自觉地回避镜子、诋毁镜子、恨不得要砸碎镜子等,其实是与镜中的自己不相容,镜子只做了镜子的本分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三观,遇到不服气的、甚至讨厌的人和事,都属正常。但如果本来是件小事,却令你气愤不已,以至于见诸行动——在内心不舒服的驱动下,必须要为此说点什么做点什么,那一定是撞到你的“阴影”了。阴影阻碍了我们最没有恶意的意图。识别阴影的办法很简单:当周围人发生了某种“变化”,你的内心激荡不已吗?是轻轻泛起一层涟漪,还是壮阔波澜,难以自持?
实际上,即便是我们眼中的“成功者”,也渴望收获真诚的肯定。不掺异味的赞赏,会让人感到自己被真正地接纳和认可,心理距离自然亲近起来。至今我还念念不忘:当年我考上大学即将离开家乡时,邻居王伯伯由衷祝贺我的目光,那是真的为我高兴,是无杂念的欣赏,温暖又亲近。
所以,当一个人不仅愿意仰望远方陌生人的成功而赞叹,还能真心欣赏身边的人时,说明他人格更成熟、更有力量了。
厌弃的是自己,与对方无关
其实,对身边人的态度最能照出一个人的“真面目”。我们可以看看夫妻之间,彼此是心理距离最近,关系最近的那个人。
一位男性来访者曾向我讲述跟妻子糟糕的关系。他要陪妻子去参加公司举办的年终聚餐,妻子却毫不留情地伤害他:“你去干吗?跟人家能聊到一块儿吗?别给我丢人了!”
强势的妻子毫不留情地数落着丈夫,丈夫张了张嘴,到底还是没说什么,索性坐下来看电视,真的就不去了。
如此贬损和挖苦,听上去是她看不起自己的丈夫,觉得他的相貌能力才华都不配出席那个隆重的场合。这只是她的感觉。她丈夫本是个老实厚道的人,待人真诚,做事不惜力。可架不住枕边人如此否定和贬损。天长日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他人的眼光特别敏感,没了以往的踏实和稳定。
你心中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眼光。自卑的人感受到最多的是歧视的眼光。显然,这位妻子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
通过咨询了解到,婚后,妻子将自己与丈夫紧紧地绑在一起,已把他看成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感觉他也是“同样拿不出手”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投射,通俗地讲,就是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投射到外界人或事上。
可悲的是,那位丈夫认同了她的投射:是我不好,是我不行,是我没本事。 从此以后,强势的妻子继续上演着“长别人家志气,灭自己家威风”的故事。看似一个发号施令,一个服从执行,蛮合拍的,实则是一个恶性循环。只有当其中一方觉察觉醒,才会有变化的可能性。
所以,当有人来咨询想离婚的事,听完倾诉后我一般都会表达此意:即便离婚真是解决方法之一,但我还是希望你先冷静下来,把婚姻当成镜子,仔细照一照阴影部分。如果开始接纳它的存在,你就已经获益颇丰,因为看到阴影即是改善的开始,人生将会不同。当然,如果您发现婚没必要离了,也不是不可能哦。
跟朋友相处也是如此,跟好友翻了脸,自己也会疑惑:难道真应了那句“因为不了解而走近,却因熟悉而分开”的咒语?表面上看,因为个性相吸而走近,交往越密切,越发现对方难以忍受之处,于是排斥疏远……
其实,你厌弃的可能是自己,与对方无关。
接纳,是一生的功课
当有些人义愤填膺地控诉着某人的时候,可能听的人却并无痛感,没有同仇敌忾,觉得“他不就那样嘛,否则就不是他了”,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人格是个多面体,某些方面在一些人那里被接纳得比较好,而在另一些人那里,则被压抑和排斥着。“被声讨”的那个部分,在义愤填膺者身上也有,但他不太接纳它,一直压抑着,一旦在别人那里发现它,立刻揪出,难以容忍。仿佛阴影的尾巴被踩到了,太疼了,一定要喊出来。听的人呢,一定也拥有这个部分,但在其自我功能的“射程”之内,能接纳,不与之较劲,彼此相安。
人人都是一个良莠并存的个体,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好恶同在,这是世界的真实。
如果你走进一个处处纤尘不染,随时井井有条的人家中,会有什么感觉呢?会感觉不自在,不好意思下脚,总担心把人家弄乱弄脏了,一般不会久坐。人也是一样,有点小邪恶小缺点都属正常,承认和理解它的存在,只要不碍事就好。当然,这种接纳并不等于认同。
接纳身边人的原貌,也就接纳了世界本来的面貌,而接纳真实的能力,是人格成熟的又一标志。
(简.易:专业从事特殊人群心量训练20余年,擅长CBT和艾瑞克森式潜意识整合式心理咨询)
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