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支教团走进藏区

雪域高原盛开“格桑花”

陈富民 胡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6日   06 版)

    金九银十的就业季,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大四女生黄亚鹂本该和同学一样,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之间,然而开学前,她却再次加入学校第五批“格桑花”支教团队,奔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

    对于距湖北省襄阳市几千公里的藏南谷地,黄亚鹂并不陌生。今年上半年,她已在那里度过了4个月的支教生活。“放不下那些孩子,所以选择再次出发”。

    赴西藏支教

    琼结县平均海拔达3900米,当地师资力量薄弱。3年前,经有关部门和湖北省援藏工作队同意,襄阳市援藏工作队与湖北文理学院决定,选拔校内优秀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对口支教西藏琼结中学。

    这支奔赴西藏的90后支教团队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格桑花”支教团队。

    首批志愿者的招募极为严格,要求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或被列入重点发展对象的优秀大学生。考虑到高原环境的特殊性,仅限男生。

    湖北文理学院校团委副书记王瑶珺对第一批“格桑花”支教活动专场报告会印象深刻。“招募会议刚刚结束,我就被围上来的同学挤到墙角,几个女生一定要我解释为什么女生不能报名。”

    经过筛查和两轮面试,4名同学获得了支教资格。出发之前,学校对志愿者进行了体检、培训和政策教育,并在团队里成立了临时党小组。

    2014年5月10日,湖北文理学院第一批“格桑花”支教队从襄阳出发,经武昌、西宁、拉萨,火车换汽车,历经两天两夜到达琼结县。

    如今,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活动已举办四届,先后有20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藏进行支教。

    从今年开始,应琼结中学的要求,支教活动与西藏每学期教学安排同步,每学期一批次,每次4到5个月。

    2015年7月,湖北文理学院师生共同募资设立“格桑花支教爱心基金”,截至目前共筹集资金25万元,用于对当地学生的资助和支教学生的补助。

    给孩子们带去理想和快乐

    初到琼结时,几乎所有支教队员都因为高原反应有过痛苦经历。有人晚上头疼睡不着觉,流鼻血,严重的甚至感觉呼吸困难。这种情形持续一个多月后,才慢慢好转。

    为了给孩子们把课上好,支教队员吴顺喜赴藏前特意重新温习了初中课程,练英语口语和粉笔板书,学习教学技能,跑步锻炼身体,并想方设法筹集到4000元资金,给孩子们买了书籍、文体用品。

    2015年刚到琼结时,他组织了一次英语摸底考试,全年级平均分只有27分。

    怎么把成绩提上去?他用行动找到了答案。

    每天早上6点半,他叫醒队员,一起到教室督促大家晨读,领着孩子们做英语单词小卡片。没有录音机,他们就带领学生开展情景对话表演。

    每天下午1点半到3点、晚上9点到10点半是“小灶”时间,用来给孩子们培优补差。

    起初英语基础薄弱、成绩不稳定的索郎嘉措,在吴顺喜的帮助下,成绩稳定在年级前20名,今年成功考取武汉市西藏中学,成为村子里近3年唯一一名进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

    “格桑花”支教团队的队员不仅教给孩子们知识,还给孩子们带去理想和快乐。

    今年上半年,黄亚鹂组织策划了“最美青春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为了制作“五四”活动的背景墙,她在教师、操场、食堂等地方蹲点,拍摄了好几百张学生笑脸,选出100张制作成了笑脸墙。

    支教队员还给孩子们策划了一堂课——“说出自己的梦想”。

    白玛德吉梦想当一名英语老师,给家乡喜欢学英语的同学们教英语。布琼扎西的姐姐患有糖尿病,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样吃甜食,他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治好姐姐的病……孩子们朴实的梦想,深深地打动着支教志愿者。

    在支教队员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第一年,琼结中学的中考成绩在12个县中学里,从第10名升到第3名,进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从1名升到10名。第二年,学生的中考成绩前进到第1名,进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上升到28名。今年中考,琼结中学的成绩获整个山南地区第一名。

    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学校成立了演讲社、书画社、篮球社、足球社,孩子们全面发展,创造出县里的多个第一:第一期校报、第一次书画绘画艺术展……

    琼结中学校长何风介绍,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团队是湖北省首个和琼结中学开展长期合作的高校团队。在这群90后志愿者身上,这个1999年湖北省第二批援藏的大学生志愿者,看到了志愿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

    和学生共同成长

    高原的支教生活也不断促进支教大学生的成长。

    吴顺喜记得,2015年初春的一天清晨,气温非常低,地上还有积雪,“冻得手都不敢伸出来。”尽管教室停电,他和队员们还是早早来到学校。可刚进大门,就看到孩子们拿着书本,在路灯下读书。

    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勤奋,让他们深深地明白自己到来的意义和责任。

    徐小浩至今被一件事感动。今年上半年,黄亚鹂腹疼难耐,却仍带病坚持了十几天。后来不得不住进医院,诊断结果为阑尾炎,需要立即手术。

    黄亚鹂住院期间,美术课被迫停掉。孩子们发现后,追着问徐小浩美术老师在哪里。而刚做完手术的黄亚鹂,就在电话里和团队交流起了工作。“学生牵挂着老师,老师把学生记在心里。”

    八年级学生洛桑多吉,英语基础很弱。黄亚鹂趁着放假,经常去多吉家里免费帮他补习。

    一天,补习结束时,多吉的爸爸执意送给她一串晒干的金黄色蘑菇。

    “他听说我做了阑尾炎手术刚出院,就拿来蘑菇让我补补营养。”后来黄亚鹂才知道,这些稀有的蘑菇,长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地带,往往要翻找一整天,才能摘到。

    在黄亚鹂心里,这些蘑菇,是一份认可,一份藏族同胞的真情。

    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黄亚鹂会为了一节课参考好几本书。从折纸到制作贺卡,从简笔画到手抄报,从达·芬奇讲到凡·高,从艺术聊到历史。

    第二次进藏,黄亚鹂将负责该校七年级5个班的美术、两个班的英语教学,有200多个学生。“学生说‘最喜欢美术课’,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当初承诺要教孩子们画画,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带他们认识更大的世界。现在可以说,我做到了倾心付出,做到了不负期望。”黄亚鹂说。

    做永远的志愿者

    吴顺喜最终选择了留在琼结。

    一年前,他通过考试,被录取为西藏基层公务员,分配在琼结镇政府工作。

    这位来自湖北随州的大男孩,上大学前有两个计划,去西藏支教,或者从军。但两次支教经历,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西藏这片土地,放弃了进入军营的梦想。“那些孩子需要我,在那里,我可以做的事更多”。

    曾与他一同支教的柯长松,自小在南京长大,曾计划毕业后去考公务员或者创业。

    “2015年支教结束临走时,孩子们问我以后会不会回西藏工作。望着那些期盼的眼神,发现自己早已舍不得离开。”为了能留在那里,柯长松先后准备了西藏公务员、中国邮政西藏某分公司的考试。最终,他通过西藏在湖北省专招的大学毕业生计划留了下来。

    如今,这位年轻的公务员,被分配在山南市隆子县隆子镇负责党建工作。工作之余,他还会经常回支教过的中学看望孩子们。

    第二批支教志愿者涂波,2016年8月通过西部计划留在了西藏山南市外事办。这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藏之前曾在深圳一家大型外贸公司实习,并且有转正的机会。“这里有教过的学生,有留下来的大学同学。我们能为藏区的发展带来新思想和新理念,工作平凡但很有意义”。

    一届一届的传承,湖北文理学院收获了团中央颁发的首批“学雷锋示范点”称号,吴顺喜们的故事在校园里不断发酵。

    从首批支教团队返校开始,湖北文理学院在每年开学后,都会组织所有新生召开“格桑花”支教专题分享报告会。

    被评为襄阳市2016年度“优秀共青团员”的黄亚鹂在日记里写道,“不问苦乐,不问得失,生命重在自己的感受,只有去经历了,去体验了,才能够认识到真相,这才是生命最最精彩的部分。”

陈富民 胡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06日 06 版

“学点普通话,见见新世面”
雪域高原盛开“格桑花”
藏戏《顿月顿珠》亮相乌镇戏剧节
拍摄新疆胡杨
闳中·博学,创新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