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工科男”也有春天

“新工科”迈上新征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6日   09 版)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建成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11月2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说。

    据今年公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居世界首位。今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成功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权威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可以说,现在是“工科生”的黄金时期,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时期。

    杜玉波表示,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工程教育乘势而为、迎难而上,抓住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机遇,在世界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中发挥全球影响力,“建设高等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更多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这是新时代赋予工程教育的神圣使命”。

    如何完成这一使命?早在今年2月,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达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十条“复旦共识”。4月,“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形成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又称“天大行动”。在6月教育部召开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又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已奏响新工科建设从思考到行动的“三部曲”。在此次峰会上,新工科建设再次成为探讨的热点。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看来,新工科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工科专业;二是工科达到新要求。“三四十年前,我们学校的工科是工科,理科就是理科,但现在我们要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把人文社科,特别是道德伦理、职业操守等内容加入工科专业的建设中去,赋予新工科新的内涵”。

    “要围绕更新理念、优化结构、创新模式、保障质量等关键点,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杜玉波认为,首先要加强理念引领,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改变工科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此外,杜玉波提出要优化专业结构,紧跟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并面向未来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同时,要创新育人模式,推动开放式办学,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等。

    “融合是构建新工科的教育实践层面的‘关键词’,但在教学上,完全做到文理工管齐备不太可能,我们要分层分类地对新工科人才进行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思维方法为核心,强调自主学习。”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说,要突破课堂,学校整体就是一个全面育人的大平台。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林健认为,面对多样化的未来人才需求、动态化的产业发展和个性化的人才发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柔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各类课程的学分认定和新专业的认可机制”。

    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已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吴岩指出,未来要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建设“九个一批”,包括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一批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化学院,一批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实践平台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06日 09 版

大学生死课
高校运动会 花样开幕式
隐于高校桌游“江湖”之后的逻辑
“新工科”迈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