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清华大学2017年学生社会实践年会展示累累收获

邱勇校长希望让社会实践成为学子必修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沂蒙 实习生 陆梦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15日   07 版)

    在古丝绸之路重镇伊斯法罕,大四学生张进宝和十几名同学经历了一次难得的体验——在神学院与宗教学者对话。暑假,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第一站来到伊朗,从波斯古国到“丝路新探”,这支赴伊朗社会实践队的12名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穿梭于迷宫般的大巴扎里发放问卷、与伊朗人民亲密接触,了解他们心中的“中国形象”;在街心公园的草坪和当地人一起席地而坐,分享他们对伊朗文化、建筑的理解……

    2017年,清华大学像张进宝他们这样的学生社会实践队伍有965支,8893人次前往世界多国、地区及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其中,69个支队、692人次出境实践。秋季学期开学以来,为期一个半月的“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社会实践总结季系列活动中,30场院系实践总结分会、7场主题实践论坛、6场实践联展在清华大学校团委的组织下有序开展。

    近日,2017年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年会举行,这不仅是一场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和团队展示交流的盛会,更是对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的成果和感触的反馈。

    铭记历史,搭建沟通桥梁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屠杀调研支队的成员遇上了感人的一幕: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在照片墙前,一脸严肃地听母亲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孩子懵懵懂懂,却全程全神贯注。

    在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下,那样的场景让调研队队长钟源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仪式感,“就像是民族记忆的一种传承,即使那场惨案过去了很多年,也依然需要被我们每一代人所铭记”。

    今年,已经是第五次参加社会实践的钟源和其他13名同学一起前往南京,他们想要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调研选题最初源于“APA酒店事件”。事发后,为了知道现在的外国年轻人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钟源和几个同学针对校内一些国际生(欧美国家为主)做了简单的调研,发现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战争事件,而非反人道主义事件。

    钟源和同学们意识到,需要做点什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真相。

    采访过程中,很多受害者一开始都不愿意讲出自己的故事。张秀红奶奶,直到2007年,她已经82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把自己对当年的回忆讲述出来。

    “当时听到这些的时候真的很心酸。”钟源说,多年以来,这场屠杀的受害者都生活在煎熬之中,当他们强忍悲痛把这一切讲出来时,并没有收到道歉,除了质疑与不信任,甚至连他们当初受过伤害的痕迹,都要被抹除掉了。“这太残忍了”。

    最终,14名同学将调研成果制作成了中、英、日三语视频《南京痕迹——国殇八十载纪念短片》。

    13分钟的视频背后,是一群人全身心的投入。有个细节,年会展示的PPT中有张实践团队成员和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吴先斌馆长的合照,但是却少了两名同学。钟源记得,当时他们在翻阅馆内收藏的历史资料,有两名成员实在太认真了,以至于大家喊拍合照都没听到。“其实那个博物馆场地并不大,只是他们太投入了”。

    同一时间,热能系、工业工程系的许多学生也组队分别前往闽东、浙江舟山东福山岛等地感受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生活不惜浴血奋战的精神,体验海上戍边生活的艰辛。

    传承文化,感知中国力量

    扎着马尾的王浩宇自带一股艺术范儿。学工科的他在班里认识了一名普米族同学。这个会普米语、摩梭语和汉语的同学,一下就引起了王浩宇的兴趣,觉得“会说那么多少数民族语言很是神奇”。

    中学时期就对语言文字充满兴趣的王浩宇感受到满满的能量,刚上大二的他就已经参加过7次社会实践。今年暑假,他又加入了宁蒗普米族口诵历史调研支队。

    在调研过程中,王浩宇发现当地许多年纪小的学生和家长,都比较反对语言教学,觉得既挤占其他教育时间,还费工夫。王浩宇担心,这些不占主流、不受大众重视的语言,如果不加以拯救,终有一天会消失。

    为了尽自己的力量让普米语的口诵历史得到更好的记录和保存,王浩宇和同学在调研期间走访了多位老一辈学者专家,包括普米族的“韩规”偏初里老师和“室毕”和学明老师,请他们口述,再和相关专家一起,对比当地记录普米语的拼音,整合成国际音标,通过特殊输入法输入到电脑里记录下来。

    虽然在调研期间他们已经帮助整理和记录了两部普米语口诵经中的部分章节,但是王浩宇觉得,实践还有一些地方不够深入。下一步,他计划有一个长期在乡下的语言点的调查。

    在社会实践年会上,土木建管系的实践项目“大国砼心”成为为数不多的金奖支队之一。

    79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组成8支支队,历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分别前往北京、西安、厦门、雄安、深圳、太原以及北川等地。他们走进建筑信息模型研发中心,了解图纸从二维到三维的变革,前往建材研究单位了解建材研究方向与进展,从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建筑类别调研装配建筑现状,奔赴新区访谈城市交通规划……

    每个实践团成员都能够感受到,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思想经过一次次碰撞,正在推动着土木工程这个古老的行业不断发展。

    不忘初心,致力公益服务

    大二的时候,吴锐第一次参加了“I·温度”的实践。当时,看到去偏远地区为孩子们搭建太阳能热水器帮助解决洗浴问题的项目,家在大别山的他马上决定报名参加。

    “I·温度”是一个由30多名清华学生组成的庞大队伍,团队沟通协调本身就不容易,加上学生实践团队去做工程类实践,资金又是一大难题。但是想到能为当地孩子做点事情,每个人都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

    其实整个过程还是挺艰难的。吴锐回忆,“暑期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屋顶大概温度40多摄氏度,光是站在那不动,汗流下来眼睛都睁不开,衣服脱下来都能拧出水来”。

    有一次实践团队要去很远的地方搭太阳能热水器,做精准扶贫调研。在盘山公路上绕了3个小时,从来没晕过车的同学也忍不住冲下车吐个不停。但是让团队成员开心的是,实践队伍到湘西的时候,就得到消息,政府已经为当地一些偏远地方的寄宿制学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I·温度’的项目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为解决偏远地区学生生活用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实践最有意义的地方。”吴锐说。

    未来,他们计划把“I·温度”打造成一个精准公益的平台,以公益“1+N”的理念为更多的孩子提供相关的公益活动,同时召集更多同学参与进来。他希望,“I·温度”的精神能够传承。

    “吾童计划”实践团队针对当地学校248名女生调研发现,接近60%的学生每月卫生巾消费在5元以下,而只有不到20%的学生接受过家庭性教育。

    今年,朱海雯和同学将实践目光聚焦在乡村女童,他们前往云南,对当地贫困中小学女生卫生用品使用情况、性教育开展情况及性教育授课效果进行调研,并为参与活动的650名女生发放了装有卫生巾、生理健康知识手册的礼包。在村里,他们为学生讲述生理健康知识,就连学校的一些老师也搬来凳子坐在教室后面“旁听”。

    社会实践年会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不断上升,在项目选择上也更加丰富。学生们不仅前往全国各地,扎根基层,更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眼世界。去年,清华大学海外社会实践人数超过600人次。“丝路新探”项目的学生在专家教授全程带队指导下行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育“全球视野、中国立场、清华观点”,走出中国看中国,在国际比较中坚定“四个自信”。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是清华大学社会实践一直坚持的宗旨,在社会实践年会上,校长邱勇谈到,党的十九大已经胜利召开,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也应迎来新的起点。他希望社会实践可以成为一门必修课,让同学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强智慧才干,在新时代、新气象下有新的作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沂蒙 实习生 陆梦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15日 07 版)

上海徐汇:留住居委会年轻的“老娘舅”
清华大学2017年学生社会实践年会展示累累收获
中国矿业大学:青创“苗圃”点燃双创之火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