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矿冶名城的文化之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16日   05 版)

    “千年炉火,映沧桑,钢花飞,铸辉煌。山青青,水茫茫,美人睡在湖中央,铜草点头花含笑,香樟树,引凤凰。”一首《黄石欢迎您》唱响了为期两天的黄石地矿科普之旅。

    黄石素有“青铜之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也有着“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朝中晚期。从古至今这三千年来,黄石炉火未曾熄灭,故有前人李白作出“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九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豪迈诗句,后有来者范轼感慨的“铁山三千六百九,崭岩藏金自故有……矿师远致碧眼胡,火轮近试黄石港。”

    从铜绿山古铜矿坑遗址到亚洲第一大采坑,从古代炼铜作坊遗址到近代工业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到各种废弃重型采矿机器,小到千年前丢弃的炉渣,这些都是矿冶开采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深深烙印在黄石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里。

    在黄石探访的几天里,我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黄石百姓对资源枯竭的悲观和对发展速度缓慢的抱怨,而是对黄石矿冶文化的骄傲,对黄石转型发展工业旅游的期待,对黄石重新走向全国人民视野的自信。寻访中遇到的每一位黄石市民,提起他们所在的这座城市,都会竖起拇指,拍拍胸脯说中国劲酒、华新水泥厂、东贝集团等著名企业都出自黄石!

    “铜草花,铜草花,哪里有铜就有它。春芽夏长秋开花,多可爱的多可爱的铜草花”同行的讲解员李姐刚上车,便为我们唱了一首《铜草花》。虽歌词简单质朴,但歌中凝结的是黄石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探矿采矿经验,是黄石矿冶文化的生动载体。除此之外,李姐还唱了《黄石欢迎您》以及《西塞山》这两首歌。尽管相传张志和当年是在浙江湖州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但诗中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对黄石今日美景的生动写照呢?

    在黄石,各种与矿有关的民谣让人大开眼界。找铜矿的有“铜草山上挤,矿藏在兜里”,“山上盛开铜草花,上下铜矿叫呱呱”。找铁矿的有“瘦田黄水流不歇,不出黄土就出铁”。找煤矿和采煤的有“山石成片,烟口成线,没有煤才有鬼”“一山乌石板,里面藏煤炭”“入地不吸烟,吸烟喊皇天”。这些民谣不但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探索,而且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

    由于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黄石近代文学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由先前的找矿采矿为背景的文学逐渐改变成了以斗争、奋战为题材的文学。黄石里有一处遗址记录了黄石乃至整个中国的悲惨历史,那就是汉冶萍炸药硐室。这里流传这一句童谣:“上了狮子山,如进鬼门关。活人走上去,死人往下搬。”此处遗址所代表的便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为此大冶铁矿作家马景源便创作了小说《山吼》。这个作品真实地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对黄石矿冶人的压迫与掠夺,同时也表现了黄石人民不屈服于侵略者与誓死反抗的精神。

    矿石是冰冷而无情的,矿巷是深幽而黑暗的,一个个铜锭的冶炼需要众多矿冶工人的辛苦劳作,与之伴随的是黝黑的皮肤、艰险的工作环境。但正是黄石这3000年不灭的炉火造就了今天的黄石传统文化,那些长期在矿山从事开采和冶炼的矿工和冶户,他们粗犷、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正是黄石人民的精神!

    在黄石的矿冶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古代的鼎盛时代还是近现代的艰苦年代,文学始终贯穿于此,从未停息。也可以说,文学伴随着黄石走过了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黄石矿冶文化跌宕起伏几起几落,而矿冶文学却与之不离不弃。

    资料显示,当地的矿冶文学既有讲述黄石人艰苦奋斗的诗歌小说,也有描述黄石矿冶人火红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诗歌《矿山娘子军》中写道的“都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来的,定有一番不寻常的追寻,终把心底蕴藏的纯洁情爱,献与燃烧和燃烧的英雄”;《钢水红似火》中的文句“钢水红似火,能把太阳锁。霞光冲上天,锁住日不落”;《地上焊花开心窝》中写道“一把焊枪手中托,星星漫天身边落。天空星群只亮眼,地上焊花开心窝”。

    一路走来一路歌,在黄石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矿冶文化,让我相信尽管面临资源枯竭等困难,但黄石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定能让黄石成功转型,再一次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重现昔日盛世辉煌。

    (中山大学 顾敏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16日 05 版)

全国大学生记者团寻访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
“石”全“石”美 游天然地质博物馆黄石
亲临历史 触碰未来
矿冶名城的文化之旅
从“光灰城市”到光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