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子学习做人,诸葛亮教子宁静致远,容人之量是赤壁之战的胜机,三尺巷教人懂得宽容……跳出对中国古代家训的说教和释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在自己的《良训传家》一书中,将家训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读来生动具体。
韩昇说,家训是从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把伦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为规矩和礼仪,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来成效显著,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乃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价值与族群认同的凝聚力。
韩昇幼承庭训,父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韩国磐。父亲的教导,使他对于家庭教育有着深刻体会。韩昇笑着分享了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家是有家训的,‘文革’后没人再说,但父母亲平常的言传身教,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家训。”比如,韩昇从小就有一整套的生活规则,无论寒冬酷暑,只要天一亮就得起床。
“长大后我慢慢明白,要年轻人起床,几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保持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气神。”韩昇说,这就是家训的力量,它让你养成一种习惯,然后由内而外地成为人独特的气质。
韩昇强调,家训绝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在现代汉语中,“训”字往往具有强制性,诸如训斥、训话、教训;但这么严厉的“训”字,却是由“言”字旁和“川”组成的——“言”是劝说,是讲故事,“川”是宽广的河流,自由自在地奔流。显然,在古代,“训”并不令人畏惧,而是给人讲故事,让听者从善如流。
近几十年来,维持了几千年的社会基础——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和推行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已经面目全非,基本上成为由父母和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如果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予取予求,很可能养成孩子唯我独尊的习惯。
韩昇曾在地铁上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上车,一位老人起身给孩子让座,男孩毫不客气地坐上去,妈妈要孩子向老人道谢,孩子装着没听见。到了下一站,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上车,妈妈要孩子给这位妇女让座,孩子硬是不肯,妈妈把他从座位上拉下来,他便号啕大哭……
韩昇叹道:这样的孩子有再多知识,也无法承担人生的重任。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在制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么,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呢?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韩昇说,在古代,作为中国人,一生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凝聚成五个字——仁、义、礼、智、信,称作“五德”。其实古人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因为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健全的性格与健康的体格。
而要做到“知书”与“达礼”并重,书本知识和家族礼教,便构成教育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韩昇说:“家教不但是人生的起点,而且伴随一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常常听人说到‘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不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吗?”
《良训传家》中讲述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后代的遗训、汉武帝朝权臣霍光家族的覆灭、“关西孔子”杨震的家族兴盛、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百年传承等故事。
韩昇指出,从家族兴起的历史来看,能够骤然勃兴的家族,往往是因为军功、官场得意或者商贩牟利。崛起之后,能不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便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大部分家族都衰落了,并不是他们想衰落,而是他们没有找到让家族延续下去的关键。
中国世家大族的历史和传世家训都告诉我们,只有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家训则令家族传承下去。文化不绝,香火不断。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在家族祠堂大门见到高悬的巨匾,写着:诗礼传家。
韩昇总结了中国古代家训的三大特点:首先,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家训不是用来对外吹嘘和自我标榜的东西,它们只在家族内部传承,付诸实践,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它亲切而且踏实可靠,融合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家族的处世经验,很少有大话虚饰,其中不少还是秘不示人的独家心得。
其次,具有实用性。家训是用来切切实实地调教子孙的,必须把美好的道德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并且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小做起,最终成为生活习惯。比如,一家人吃饭,大人没到,或者人没到齐,先到的人就不能先吃;长辈没有动筷子,孩子就不能夹菜——这些规矩是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观念:尊重父母。
第三,具有有效性,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曾家自曾国藩兄弟以下,190多年间涌现240多位有名望的人才;梁启超本人是近代承前启后开风气的大学者,9个儿女中有3名院士,成为众人交口称赞的家庭。从古到今的历史证明,家训家教是非常有效的。
当然,韩昇也提醒,虽然传统家训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但是在阅读家训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用功利之心读家训,以为既然是家族内部秘而不宣的训示,一定有什么高明的绝招,这是完全错误的。第二,不要拘泥于形式,如果把古代家训严格套用在今日,恐怕有不少年轻人难以接受。古今生活习俗变化甚大,不能样样以古律今,应该掌握的是家训背后的精神实质。
韩昇说:“家庭是国家最基本的单位,国家是由千千万万的家支撑起来的,所以,人格善良的人,才会构成一个好的家庭,千千万万好的家庭,才会有一个好的国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产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