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个院子里,桂花香气飘散没多久,茶花的花期就开始了。一年四季,院子里花开不断,颇有徽派建筑特色的白墙黛瓦马头墙被绿植和鲜花覆盖,大门口的影壁上写着——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舒城东制梁场。
这是为“八纵八横”高铁网中的合安高铁预制大桥箱梁的地方,这个院子是制梁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距生活区约50米处就是搅拌站——这往往是工地上最脏的地方,容易扬尘,一般会远离生活区。
“别人觉得最弱的地方,恰恰是最有机会做得最好的地方。”舒城东制梁场总工李玉龙说。他提出的搅拌站位置的这一方案一开始并不被理解和接受。
“其实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搅拌站只能放在这个位置,因为这里地质条件最好。”李玉龙说,他当时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压力很大,但动力也很大。
现在,他的承诺实现了,搅拌站成了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地面和设备都干净整洁,无扬尘异味。这是因为搅拌站做成了封闭式,上面配有脉冲式除尘器,还有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搅拌站运作情况。
搅拌站设施的金属腿都被包上了膜,这样是为了转场后继续使用。整个工场都是装配式,除了地下部分,地上的彩钢房、电线杆、篮球架和防滑地板等都可以拆走继续用。这里很多设施就是从上一个项目移来的,比如羽毛球场地的防滑地垫。
这里的年轻人设计了这个要使用1年多的工场。李玉龙在设计阶段跟着了魔似的,“看到什么都想这能不能用到我们的梁场里”。
受工作性质所限,项目的临时生活设施在以往建设中不能达到理想的舒适程度。“有一次我在合肥高铁站上厕所,忽然发现用起来很舒服,就掏出一本书量了一下厕所的尺寸。”李玉龙说。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同样的厕所。
休息间歇的时候,由两个90后女生管理的广播站放起了钢琴曲。轻松的氛围鼓励创新的想法,这个团队大部分都是90后,李玉龙经常让他们“出点子”。
过去,900吨搬梁机需要有人在下面指挥才能精准对位,把箱梁放在指定位置,费时又费力。有一天,23岁的贾晨跟李玉龙说,“高铁的门每次都能停在指定位置开启,那是因为有地标线。咱们为什么不能画上地标线让搬梁机精准对位?”
简单易操作的黄地标解决了他们搬梁机对位的问题,箱梁喷淋又遇新问题。制好的箱梁需要喷水养护,夏天每一两个小时就要喷一次,一榀梁高3米多、长32米,一个四人喷水组一小时喷不完一榀梁。时间不等人,养护不到位会引起混凝土表面早期干缩裂纹,但有时人手不够,而且有一些角落人力很难喷到或者喷均匀。
这些年轻人又开始开动脑筋,有人想到了草坪上的喷水器。“过去洒水经常不到位,现在我们整合社会资源,按照我们的设计做了自动喷淋器,它能感应温度、湿度,可以自动喷雾。”李玉龙说,“而且还有配套的手机App,可以在手机上实时监测和控制。”
作为专业化的制梁公司,物贸公司在简支梁预制方面有55项创新成果,舒城东梁场在这基础上更是灵活应用增加了不少自己的创新成果并在全线推广。年轻人不断尝试用机械化、智能化革新传统弱项,他们把老师傅也“拉上了船”。年轻人提出想法,老师傅把关并跟他们一起实施。
“执行标准是统一的,但达成的路径是多样的。”李玉龙说,“解决难题是我们年轻一代在工作上的最大乐趣,在技术上把不断突破自己当成职业目标、让梦想不再是梦想,是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