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留学:从找出路到找自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7日   09 版)

    2017年中国国际教育展于10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等逾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所海外院校参展。视觉中国供图

    前些年,“留学”这个词经常和“镀金”联系在一起。大家默认“海归”身份在就业市场上有高价值,所以类似于“留学回来好找工作”“留学回来好落户口”等理由成为大众留学动机清单上的常见选项。

    但随着90后的“尾巴”和00后的“前奏”成长到需要考虑留学问题的年龄,老师、家长和留学机构越来越多地发现,孩子们留学的动机不再是“为生计谋”,而更多地变成了“探索不一样的自己”。

    教育部2017年3月公布的《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显示,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而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前不久在媒体发布会上公布的《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2016年度前往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35万余人,也就是说,约占中国同年留学生总数的65%。

    就留学美国的情况来看,出席发布会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共关系参赞白诗浪、中国高中的升学指导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留美归国学生都感到,“找自己”或者“做自己”已经成为留学的重要原因。

    在场的中国家长薛女士同样感受到,上高三的儿子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想法。薛女士10年前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去一所好大学,体会“好的、美的、先进的东西”。

    但是送孩子参加过几次出国访学和夏令营活动之后,她这位剑桥大学生物医学学者被孩子“批判”了,儿子对她说:“妈妈,外国不是像你说得那样好。”薛女士的儿子访学回来告诉她,寄宿家庭的美国小伙伴所在的中学有不少孩子吸食大麻,还强调:“但这在我们学校绝对不会发生。”

    薛女士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有了“批判”思维,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能力,这正是她希望看到的。她相信,孩子只有亲身去外面的世界学习、工作,并且形成自己的深刻体会后,才能对世界和自我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判断。经过亲身体验,薛女士的儿子最终也决定像母亲一样走上留学之路。

    “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是否让孩子留学是整个家庭的大事,通常由家长和孩子共同作决定,分别在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国际部负责升学指导工作的涂欣和孙明芳老师接触过很多考虑留学的学生。

    涂欣说:“孩子们都在选择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在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交流的过程中,“适合”二字被她强调了好几次。她发现,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是在努力“认清自我”的过程中作出了留学的决定。从是否出国、去哪个国家,到读什么专业,“孩子们每一个决定都是在试图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孙明芳告诉记者,她的一个学生从小就对飞行感兴趣,所以早就下定决心去美国学飞行。但也有学生明确对涂欣表示“不想把自己的路径限定起来”,而是希望“探索不一样的自己”。

    白诗浪参赞便是在留学期间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在本科期间交换到菲律宾的一个小城学习,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成为他日后开启外交生涯的引子。

    不得不承认,更广阔的空间里通常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孙明芳和涂欣现在所倡导的,就是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涂欣觉得,孩子们之所以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与大家对教育的期望和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有关系,“当下社会给孩子们提供了思想成长的土壤”。而家庭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成为支持孩子“找自己”的有力后盾,孙明芳一般会告诉家长:“去美国读本科平均每年大约需要50万元人民币。”

    如此高的投入,难道大家真的把留学后的就业问题抛诸脑后了吗?对此,薛女士说:“我总认为,只要一个人肯努力上进,结果应该都不会太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7日 09 版)

研究生们的“后师生关系”
留学:从找出路到找自己
丁贺:关键时候逼自己一把
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