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资源型城市如何舞动绿色指挥棒

湖北黄石交上城市转型答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通讯员 丁元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7日   03 版)

    时隔多年后回到大冶铁矿,湖北黄石市民李明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座我国第一个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山上,昔日矿渣四处堆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置身其间,厂区里绿荫环绕,蒸汽机车安静地停放在公园里,“诉说”着悠久的矿冶文化。

    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天坑”,曾是大冶铁矿的露天采场,而今已是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园区管理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更是“吓了他一大跳”——去年矿山公园游客达10万人次。近几年,公园的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成了矿山上的新“金库”。

    大冶铁矿的变化只是百年矿冶名城黄石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国家转型试点的资源型城市坚持生态立市,推动工业发展从高碳向低碳、从黑色向绿色、从制造向创造,挖掘“城市乡愁”,在工业遗址催生发展新动能,用绿色指挥棒引领了城市转型之路。

    随着今年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确立,“黄石经验”不胫而走。

    “光灰城市”刮骨疗毒

    黄石,因其地“石色皆黄”而得名,曾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因矿建厂、因厂设市。黄石的历史就是一部“工业兴市”的历史。

    这里是共和国的“工业粮仓”。60多年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近两亿吨、铜精矿近10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近6亿吨。

    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黄石带来了千疮百孔的生态创伤。

    黄石市委政研室负责人黄毕中的笔记本里存着这样一组数据: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湖泊污染……

    在“雾霾”概念还未普及的年代,黄石市区上空就弥散着终年不散的大雾。

    不少居民的城市记忆是灰色的:冒着黑烟的高耸烟囱,“白衬衣不敢穿”“桌子刚抹过转眼又是一层灰”,“光灰城市”的戏谑中带着无奈。“那个水像鸡尾酒,用杯子舀起来可以看到五颜六色;废气在空气中形成酸雨,打在身上刺痛,落在地上还有刺鼻的味道。”李明华感叹尚未远去的记忆,“经济发展了,但环境也污染了。”

    如何摆脱“唯矿思维”“恋矿思维”?流淌着工业血液的黄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宁可经济指标掉一些数据,也坚决不要黑色污染的GDP。”2014年,黄石关停367家“五小”企业。这个急刹车,让一直高位运行的黄石工业增速下跌3.7个百分点。

    2015年,黄石又关停了120多座非法矿山和100多家无序发展的模具钢企业。这一年,黄石工业增速直跌8个百分点,降到1%。

    2016年,全部拆除黄石市长江岸线123个非法码头泊位。

    几年来,黄石先后否决有重大环保风险的工业项目100余个,产值达200多亿元;在湖北省率先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三项约束性减排指标,460多家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成功实现达标排放。

    同时,黄石投入近百亿元资金,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生态修复开山塘口327个,复垦绿化工矿废弃地9000亩,逐步抚平生态伤痕。

    环保监测数据显示,黄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多年达到每年310天以上。

    绿色立市倒逼工业升级

    走进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厂区一处清水绿树环绕的园林里,20多只漂亮的黑天鹅悠闲游弋,引人注目。

    “它们不单是供人观赏的鸟类,还是工厂环境监测的‘哨兵’!”新冶钢党群工作部部长赵强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眼前这一池清水,是钢厂处理过的工业废水。“黑天鹅对水质环境高度敏感,它们在这里安然畅快,证明我们的水质是过关的。”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特钢企业,新冶钢曾助送“神舟”“嫦娥”“天宫”遨游太空,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但钢铁企业毕竟是能耗和污染排放大户,过去的新冶钢厂区,常常“燕过染灰”。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是不少资源型城市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作为传统工业基地,黄石重工业曾经一枝独秀。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这3家资源消耗型企业鼎盛时期在全市工业占比一度高达90%。

    有人担忧:推进绿色转型,是否会影响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决不意味着不要工业生产。”黄石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说,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厚植传统支柱产业新优势,稳住了黄石工业绿色转型的底盘。

    新冶钢通过实施技术革新,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三位,新冶钢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

    从卖“黑重粗”的资源,到吃干榨尽“资源再生”,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国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生产能力由全国第五位跃至第三位,有色金属产业成功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

    在“转”字上下功夫: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从企业单打独斗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型、从原材料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黄石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故事更是引人深思。

    依托黄石高品位铜矿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链招商,上达电子、欣兴电子、定颖电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子黄石,实现年产柔性电路板2000万平方米产业规模,成为继深圳、昆山之后成为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随着新兴产业加快布局,黄石已经形成了服装、模具、化工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7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冶劲酒、东贝制冷压缩机等20个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

    创新,让黄石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一组数据可以为此写下注脚:5年来,在这个只有200多万人口的中部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提升了12个百分点;上市挂牌企业103家,市场主体达到16万户。

    工业遗址催生发展新动能

    黄石大道145号,法国梧桐掩映着“华新水泥厂旧址”几个大字,走进旧址内,是三座高达十余米的巨型水泥窑。华新故事,是黄石工业旅游推动城市转型的一个样本。

    创始于1907年的华新水泥,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三峡工程用的都是华新水泥”,记录着这里的工业荣耀。2007年,华新老厂全线停产。

    “工业遗产是城市进程不可磨灭的部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乡愁’。”黄石市委、市政府果断放弃商业开发,连同厂房、设备一同保护了下来,并投入巨资对这个地处市中心、占地600余亩的遗址修缮改造,建起中国水泥博物馆。

    不仅是华新水泥,黄石全境有2000多处地质遗迹和工矿遗址呈群落式分布。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遗址、华新水泥厂旧址、汉冶萍煤铁厂旧址“四大”工业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工业遗址出发,黄石人把目光投向工业旅游,催生城市发展新动能。

    以工业文化旅游为主题,黄石先后举办两届国际矿业文化旅游节、两届矿博会。今年11月初,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8条精品旅游路线,仅5天就迎来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2.2亿元。

    今年1月1日,黄石把第一部地方立法留给了工业遗产保护。下陆火车站旧址、小红楼旧址、大冶铁矿至黄石码头铁路专线等全市109处工业遗产名录处处登记在册,规划编制、保护利用相继展开。

    “工业文化是黄石的根脉和灵魂,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黄石市委书记马旭明说,黄石将通过不断创新模式,打响工业文化品牌,以工业旅游新发展为全国同类老工业城市树标杆、作示范。

    今年10月底,武汉大学研究生张晗到黄石采风,感慨于这个百年矿冶之城的变化——刚把“光灰城市”的帽子抛进长江,就挂上了“最美工业旅游城市”的新名片。

    本报黄石11月26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通讯员 丁元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7日 03 版)

各民主党派履职5年成就回眸
许振超: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福建省学联第十次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少代会召开
全国社区教育青年论坛在成都举办
NOW直播百亿资源扶持内容创作
第十九届中俄蒙国际冰雪节12月在满洲里举行
首届“金桥奖”评选新闻发布会举行
湖北团组织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
湖北黄石交上城市转型答卷
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