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我们兵荒马乱、纷繁复杂的各种教育压力之下,家长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焦虑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这样说。
焦虑几乎成了这一代家长的标配,很多人如此定义这一代家长:他们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长,但他们肯定是最焦虑的一代家长。在新东方的这次家教论坛上人们也能看出:几乎每个环节的讨论都能引到焦虑上。
这种蔓延的焦虑不仅在论坛上屡屡被提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最近几个周末,六年级的北京女孩孙涵很忙。前一个周末她刚刚参加了英语等级考试,这个周末又要参加一个著名奥数竞赛的网上初赛。当然,有考试就一定有培训,孙涵不仅每天放学要在外面上奥数班、英语班和各种赛前突击班,在家里也还有不少网课要上。
孙涵的忙碌是从六年级开始的。“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几乎没上过什么课外班。”孙涵的妈妈刘斌说,每天孙涵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就会在他们所住的大学操场上踢足球、疯跑。“以前也有人说我是异类,我觉得那都是聊天时的调侃。”但是现在,刘斌再也不淡定了。周围随便一个孩子手里就攥着好几个竞赛证书,“我真的能从别人的眼神中看到同情。”刘斌说,那种焦虑感“突然就全部涌了出来”。
有种观点认为“抢跑”的家长最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家长不仅拼命让孩子提前学,自己也“披挂上阵”,前一阵子各种家长群里不是刚刚上演过家长为了进入家委会而拼学历、拼资产吗?连幼儿园的家长都在“拼”。但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闲庭信步”的没有“抢跑”的家长现在也不淡定了,他们甚至比“抢跑”的家长更焦虑。“人家说我们这是‘放弃疗法’,焦虑死了。”广东的家长林女士说。
是什么让中国的家长“没有最焦虑只有更焦虑”?能否避免这种焦虑漫无边际的发酵?在新东方的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作出了理性的分析,试图找出答案。
小学六年级才发力的父母都是看不清形势的?
“最深的焦虑来自比较。”周成刚说。
确实,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如果没有比较,河北省某三线城市的六年级孩子大壮,现在还会沿着父母的愿望走下去——“不希望孩子失去那段本可以尽量玩乐的童年时光”而尽情地玩耍。直到大壮的一次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70多分,在班里倒数,英语成绩也比平时差很多。“别人的孩子都在加劲学习,我的孩子却在玩,显然是要被甩在身后了。”大壮的妈妈孙女士突然有了这样的意识。
于是,一个个课外班“劈头盖脸”地涌向了大壮。她一下子给儿子报了4个课外班,包括数学、语文、英语和一个二胡特长班。儿子每个周末都在上课,周六数学、语文、英语各两个小时。周日则要到离家很远的一个音乐培训机构学习二胡。
很多“过来人”说,每个六年级才大规模上课外班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非主流”的父母。
而“非主流”的父母在人们眼中就像孙女士那样:最初是想给孩子提供素质教育,他们甚至很不齿那些“抢跑”家长的行为。
直到某个“刺激”出现。
在孙涵家,这个“刺激”不久前刚刚出现。孙涵一家参加附近一所中学的开放日,本以为大家都像他们一样来随便看看,没想到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准备好了精美的简历。“简历的厚度来自一个个耀眼的获奖证书。”孙涵的妈妈刘斌说,她第一次有了“内心无比慌乱”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虽然知道终点还没有到,但是却能明显地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已经在很远的前方。”刘斌说。
人人都在“抢跑”也就没有所谓的抢跑了,“有钱的有产业的都在拼命读书补课,我有啥资本素质教育?”这是一位上海的“非主流”妈妈的感悟,凡是六年级才发力的父母都是看不清形势的。
“抢跑”的家长焦虑,“抢跑”的孩子也确实辛苦,但是他们的焦虑和辛苦是用了五六年时间来释放的,而那些起初没“抢跑”现在想“逆袭”的家长和孩子,则要用一年时间赶上别人五六年跑出的距离,压力能不大吗?只能是家长更焦虑、孩子更辛苦。
“当下做父母的常常伴随罪恶感,好像给孩子的太少。因为全天下都会告诉你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来自台湾的教育专家郭静晃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说。
应该说这是家长焦虑感的根源之一。无论“抢跑”的家长还是“放弃疗法”的家长,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普遍“没有自信”,就很容易被别人的行为左右,所以,无论家长曾经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一旦觉得“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马上就会掉转枪口、转换阵营。他们还普遍“觉得给孩子的太少”,这会让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过度筹划,以致在焦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高知家长最爱规划孩子最焦虑?家长的焦虑被利用
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长武建谋在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也举了一个例子,一对清华大学毕业的父母在湖南一所大学任教,因为自己毕业于名校就断定孩子一定能像他们一样。结果,孩子的成绩不仅没能名列前茅,而且仅能排到年级的100名左右,“其实有这个名次已经不错了。”武建谋说,父母却硬逼着孩子考进前十名。母亲越逼迫,女儿越叛逆,到最后母女俩出现强烈的对抗,母亲甚至舀了抽水马桶的水从女儿头上淋下来。
虽然武校长所举例子有些极端,但是确实一些高知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较劲”。
“我们学校附近有大学和研究所,家长是高知的比较多。我其实最怕这种家长,他们最爱规划孩子。因为学习能力强接触了很多新观念,他们也最容易在各种教育理念中摇摆不定而产生焦虑,结果弄得孩子状态也不稳定。”海淀区某所知名小学四年级的刘老师说。
“其实,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父亲(马季)给我规划了好多东西,我觉得没有一件能够实现,他没有规划的东西或者严格禁止我做的事情,到最后因为遗传的力量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反而在我身上实现了。”北京米未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奇葩说》主持人马东,在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与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进行对话时这样说。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规划就显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而对不确定性进行规划的过程一定会产生更多的焦虑。
正当家长们一头扎进自己的焦虑中时,这种焦虑却被悄悄地利用了。
很多家长正是被培训机构打出的标语击中了软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却还在观望”“暑假是用来超越的,不是用来玩耍的”……
一些“非主流”家长也是被老师的一句“别的孩子都在‘抢跑’了,您的孩子准备什么时候跑?”“再不跑,你的孩子就被甩下去了”等论调陷入了更深的纠结。
就这样,家长的焦虑被某些老师、培训机构当成了有力的武器继续制造出更大的压力和焦虑。
家长迷茫孩子怎么可能清醒?家长要适时给自己下台阶
不过,在一些专家看来,有的时候家长的焦虑完全是自找的。
周成刚介绍,自己的孩子是个90后,孩子小的时候周围人也在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周成刚也想让孩子学点儿特长,但是孩子就是不想学。直到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说想学钢琴了,其实我知道他可能是觉得会弹琴的男孩很酷,但是不管原因是什么,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愿望,到现在他仍然在坚持学”。
“人这一辈子,谁也没办法不去比较,人终其一生可能都会在焦虑中。”周成刚说,俞敏洪老师的孩子能上“藤校”,我的孩子却上不了,我也会焦虑。
“关键是,在焦虑袭来的时候家长还要学会适时给自己找个台阶,当回阿Q。”周成刚说,比如,别人的孩子上了“藤校”,我的孩子虽然没能进“藤校”,但是我的孩子快乐。再比如,别人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进了投行,我的孩子没进,但是也许我的孩子情商更高……
其实,专家苦口婆心所说的无非是让家长们在低头焦虑的时候还能抬起头来冷静思考,厘清问题、理出头绪。
“我们心中需要有一方明镜,这方明镜就是准则,是正确的生活观、世界观、家庭观和成功观。家长尤其需要保持清醒,保持初心。要知道家长如果迷茫了,就会影响孩子可能清醒的前行。”周成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