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和文学有什么关系?志愿文学能否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如何让志愿者更多走进作家的创作?2017年12月3日,在第四届志交会期间,志愿服务与志愿文学论坛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一批传统和网络作家就志愿文学创作要素、时代价值、志愿文化弘扬等议题开展讨论。
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朝晖看来,在志愿服务事业中,有很多人和事都值得用文学形式去挖掘和表现。
中国有着深厚的志愿文化传统,志愿服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之后中人民的思想境界、文明境界提升的重要标志物。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的事业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发展。
“在这个事业的发展当中,有很多感动我们的人物,感动我们的故事。2004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人群’的荣誉给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在中国志愿服务精神或者是中国志愿精神的内涵中,四川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就是以2008年抗震为标志的志愿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特别值得我们用文学去表现的人物。曾经也有过一些反映志愿服务的作品,但是遗憾的是,那些作品有些表面化、符号化,没有能够把志愿服务作为打动人心的一项事业反映出来,没有把其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出来。志愿服务一方面是我们青年人奉献社会,为他人服务,但是最重要的,它也是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行动。比如说著名志愿者徐本禹,他当年一冲动就去做了支教志愿者,真正想把事业做下去的时候,他才知道很难。他讲过,最开始,睡到半夜里,他的泪水把枕头都打湿了,但是,最后他完成了一个超越、一个转换的过程。文学要深刻地去展示这样的故事,去触动人的灵魂。”张朝晖说。
四川省作家协会阿来对于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觉得志愿者正在改变中国社会,也正在改变中国的很多人,包括志愿者自己,把大家变成一个真正的、对社会都负责任的公民。
在他看来,现在的作家不只是埋头写稿,他们也有走出去做志愿体验的机会,对于志愿事业的了解,对于志愿故事的挖掘都可以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题材。而这些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会让他们的创作焕发新的光彩。
对于志愿文学这个词汇,很多作家并不了解,但是他们很多人表示志愿与文学应该发生关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罗煜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展现时代的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志愿文化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是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志愿者中有许多让人感动、很不平凡的事情,我们的文学作品应该去传播这种志愿文化,影响到更多的人去做这种正能量的事情。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姚泽金教授对于志愿文学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志愿服务和文学一样,都包含着大情怀。志愿者服务不是一种简单的扶贫济困,不仅是一种物资的给予,里面包括了精神助人,也包括自我的养成。和文学一样,里面有真、有善、有美。志愿服务和文学都是一种表达,文学是表达本质,志愿服务是一种倡导型的社会行为,每一个志愿者加入进来,实际上都在表达这个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我们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在核心价值观中找到社会的最本质、最动人心魄的、能够感染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他说。
在文学评论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镇南看来,生活当中有很多生动丰富的、很多表现形式的志愿者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本身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资源。
文学是生活的表现,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只有有生活的人,有阅历的人,有感情的人才能写出来。
“团中央组织了志愿者征文的活动,就是让文学深入生活,让文学直接从丰富的生活实践当中取材。这样能表现人民的生活,当然也表现青年人勇于做志愿服务、勇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生活实践。”他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