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经典实验
这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实验,我们在小学语文课上第一次接触:在比萨斜塔,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同时被伽利略扔下,两个球同时着地。此后,这个实验就在我们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伴随我们长大。
上了初中,物理老师会把这个实验更精确一步,不仅是铁球,如果把密闭的真空管抽尽空气,其内的羽毛、纸团、硬币、铅锤都会以同一速度下落。
到了大学,我们的时空观突破“经典物理”的束缚,自由落体的原理被升格为“等效原理”,通俗说就是引力场中的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爱因斯坦基于这个原理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但实验该怎么做呢?科学家想到了浩瀚的太空。
最近,法国“显微镜”实验卫星利用迄今为止最高精度和灵敏度的实验装置,证实该卫星上的两个不同质量的实验物体在成百上千次自由落体实验中,加速度始终保持相同,即使卫星绕地公转1500次也没有发现差异。
等效原理在越来越高的实验精度下通过了考验,但考验远未结束,因为实验精度还可以不断提高。
400年前,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同时落地,告诉儿时的我们: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或许科学就是在不断被怀疑、被验证中茁壮成长的吧。
星空中的人造浪漫
定制一场流星雨,让整个天幕为你闪耀,你可以精确计算许愿时间,不再因错过电光石火的那一瞬而失落。
人类为了追求浪漫,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一家日本公司宣称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制造流星雨,并计划在2019年初向全世界展示第一场人造流星雨,但造价不菲,每颗流星起步价8000美元。
完成这样一场人造流星雨,需要发射数颗卫星进入地球轨道。这些袖珍卫星搭载着许多仅有豌豆粒大小的小球,当卫星运行到观测区斜上方时,小球被陆续洒向地面,在穿越大气层时因摩擦燃烧而发出十分耀眼的光芒,形成接近甚至超过天然流星雨的效果。倘若改变小球的成分,还可以获得不同颜色的流星雨,覆盖范围可达100公里。
一个个小火球静静地燃烧,划过天空,正是这种稍纵即逝的毁灭感,最能激起人类遐想。浩瀚的繁星,从古至今,赐予人类思考死亡问题的勇气,也承载着人类无数美丽的期许。
基督徒说,每坠落一颗星星,就要补一个灵魂上去,灵魂升天的时候,就会把另一个人的愿望带给上帝。或者像史铁生笔下:“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
如果向着人造流星许愿,还会“灵验”吗?
短信中的新兴语言
新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塑造着我们的本能,比如语言和沟通。
25年前,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发送成功:英国的电信工程师尼尔·帕普沃思将“圣诞快乐”发送给他的同事。从此,即时短信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是文字媒介的又一次回归,相比于书信和电报,短信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文字赋予“即时”意味,毕竟以电话为代表的语音媒介,早已垄断即时通讯技术多时。
文字传达信息的效率和准确率都高于语音信息,所以更适合当今这个快节奏的信息社会。显然,我们打电话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搬到微信上,文字聊天也比动辄大段大段的语音聊天更受欢迎。
颜文字、表情包、囧、咆哮体、orz……这些洋溢着趣味和创意的“新语言现象”,也都是即时短信带给我们的衍生品。传统的语义被曲解,语法被打破,新语言被不断创造出来:“呵呵”二字能解读出上千种含义,二次元群体成了隐喻的王国。
“碎片化的语言和沟通使人们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每一次新媒介革命,这种老论调都会被重弹一遍。如果真是这样,那现在的人类是何等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