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氛围浓厚的浙江讲授创业课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这让很多其他地方院校的老师“羡慕嫉妒恨”。
浙江科技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李俊介绍,学校今年依托浙江省丰富的企业资源,列出了300余家企业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去自己有兴趣的企业参观和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回来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再实践自己的方案。
这门课叫做“解读浙商与创业实务”,成了浙江科技学院特色班中的一门课,也成了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感受真实商业状态的最好渠道。
“创业课没有标准答案。”12月8日,在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学院院长论坛上,这样充满实战意味的创业课博得了阵阵掌声。
显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这样的资源,但让创业课好玩起来并不难。在沈阳建筑大学大学生创业创新及发展中心副主任代岩岩的课堂上,唯一的目标是让学生有创造力。有时她会逼他们去琢磨一些狂野的想法,然后积极帮他们去寻找实现的可能。
比如,针对食堂拥挤的问题,设计一款叫做“食在建大”的App,因为经过一系列调查和推演,发现问题本质不在于到食堂的路有多远和等了多长时间,而是在于排队的过程中无事可做。所以,学生将每日食堂食谱编进了App中,这样在每天快下课或排队时,学生都可以通过“摇一摇”摇出当日菜单,了解当天菜色。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随时动脑的习惯,在创业课堂里,所有的墙面上都装有钢化玻璃板,可以随时写方案、定画布。代岩岩介绍,目前他们的创新创业课有16个学时,前8个学时学生们还难以开口表达各种观点,但是“后来都变得很open(放得开)”。
在代岩岩眼中,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从小是追求标准答案的,如何让他们积极参与整个流程玩起来。面对这些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她得了解成年人的学习需求——更希望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同辈交流,更喜欢有目的性的学习,更喜欢愉快的学习体验。
如今,代岩岩把自己当作“引导师”。从2007年成为KAB创业教育第一批讲师班的老师,到把自己的学校发展为辽宁省第一个开设KAB课程、成立KAB创业俱乐部的学校,她在创业教育领域耕耘已有10年,一直没间断摸索创业教育的方式。
创业课堂和所有的课一样,老师一边烦恼手机分心,想实现无手机课堂,一边又觉得大班教学很难实现互动。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指导培训中心主任涂德虎举例,每当一个小组在课堂当中展示,其他人员都在走神,仿佛跟自己没有关系。
涂德虎给老师们出了一招,他利用新媒体手段和方法,把课堂中的环节做成小程序,通过手机告诉学生,学生需要对正在展示的小组提出个人的评判、见解和疑问,并在小程序当中提交。
他发现,这时候所有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来了。在这组学生展示完之后,小程序还会自动生成统计哪些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并归类。这样,避免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还能为创业课提出新的建议。
浙江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林健林出的招是“线上打卡”,并设计像游戏一样的任务模式。通过打卡,学生每天设计自己目标训练自我管理能力,督促自己去实践、思考和反思,在下课后也布置了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课余去解决任务,下一堂课再分享和交流。
林健林介绍,在整学期的创业课结束之后,学生会进行成果汇报,这其中有微创业的好点子,有人组成了团队,有人写出了商业计划书。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和学校再孵化团队参加微创业行动的竞赛,在竞赛中凸显出的好团队再进入创业空间孵化,并匹配导师给予指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林健林提到,从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非常重要,这是所有讲授创业课老师们的共识。他的目标很简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运行和商业有基本了解。
在这么多好玩的创业课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许明提醒,每个高校在构建自己教育生态系统时,不要忘记原生态是什么,要考虑到学校特色和地域经济文化。
李俊总结的经验是,在高校讲创新创业课程“去三化,争三性”。具体说来,去“三化”指的是去“专业化”,不要把传统专业课程替代创业课程;去零散化,防止课程设置不规范、不合理;去活动化,不要把讲座、大赛、参观、考察当做课程本身。“三性”一是有效性,让课程教学有效果,在创业当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有针对性,一定要找准自己的方向;三是有时效性,创业的产品如果没有及时落地,都不能够真正达到创业效果。
或许没办法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分,但涂德虎坚信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因为学校的性质,学生约有40%在毕业后会成为老师,他希望自己可以“传播一些创新创业的DNA给他们,这些老师或许会将创业教育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璐 实习生 向颖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