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买牛肉,柜台小哥哼着Rap,欢快地把肉包了,忽而换了严肃的表情,问我和老公:“你们是附近大学的学生,对不对?”
“我有个问题,一直不知道该找谁讨论,正好问问你们——人为什么要上大学呢?都说大学毕业生薪水更多,可是好多人没上过大学,也很会赚钱。上了大学能有什么优势?”
卖肉小哥问的这话,可能美国的时代之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到34岁的美国年轻人中间,质疑大学文凭价值的人接近六成,工薪阶层或自认穷困的人占比尤多。在全国层面,觉得学历无用的男性要比相信文凭价值的男性更多10%。
不久之前,《大西洋月刊》发布了一组描述工薪阶层生活困境的报道。主人公是个30来岁的工人,工作的企业搬去了墨西哥,他骤然失业,才发现自己不会太复杂的技能,高中文凭,只能找到刚过最低工资水平的工作……于是,他对着镜头满脸烦恼地问:“我该怎么办?我的儿子该怎么办?”
报道意在讨论困境,我却看着这位工人大叔的别墅、SUV和儿子满屋子五彩斑斓的玩具挪不开眼睛。那豪华敞亮的别墅,光厨房都比我家的一居室公寓大了。在我看来,他的“穷困”生活简直好得不可思议。如果不是全球化大潮让工厂“跑路”,他恐怕也不会觉得年轻人有必要学更多吧。
这时候才觉得自己的心给生活历练得真硬。看着视频就想:他儿子上的公立学校里,直到高中都是学杂费全免,每天还有一顿免费午餐,有啥“该怎么办”的,爱咋咋地呗。
那人到底还为什么去接受高等教育呢?有那么多人想要求索宇宙真理吗?因此,我一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卖肉小哥的问题。
对美国人来说,有房有车的生活何其轻易,而读大学却是昂贵且困难的——大学一学期的学费,能买到一辆二手奔驰车;一本教科书的费用,能在宜家买一张崭新的双人沙发。美国家庭往往不存款,有时两三千美元都拿不出来。大多数美国学生,都得自己贷款支付学费,如何去劝服一个生活舒舒服服的年轻人,如此举债,去搏一个不知道会不会改善的未来?
《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举了一个相信学历无用的例子,32岁的杰夫·麦肯纳拥有机械师资格证,每年底薪都能达到5万美元左右。“我有几个一起读高中的朋友后来念了大学,有的还攻读过更高的学位,但他们现在的收入也不过是我的一半,而且还背着5万~7万美元的债。”麦肯纳说,“美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然而,这种看起来容易的生活,也是脆弱的:对美国的工薪阶层来说,贷款消费固然让生活质量提高了许多,一旦长期失业,或者生一场大病,陷入破产困境也同样迅速。那时候,如果没有特殊技能,家庭可能很难走出困境。
与工薪阶层更相信“文凭无用”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城市居民、知识阶层对读书的信念依然坚定,持有本科学位的人还有63%认为上大学值得。
“一部分人上了大学,懂得了终身学习的好处;另一部分人没有上大学的机会,所以永远不会真正明白大学带给整个社会的益处。正是这两部分人的脱节,促成了民意的变化。”佛罗里达大学教务长Joseph Glover对《华尔街日报》表示。
这样的概念投射到生活中,就是许多让中国人觉得“稀奇”的差异。
比如,常常听说美国人数学特别差,日常也看到他们计算离不开机器,但在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课堂上,能熟练心算的教授和博士生并不少。
工薪阶层的生活轻松、工作没难度,而立志要读博士的美国学生,刻苦认真的程度、对课业投入的热情、对学问钻研的深度,都令人咋舌。
这两种人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以至于最近常听人评价说高等教育才是美国社会真正的奢侈品,也在加剧着贫富分化。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我有时候看着都替人家着急:这个社会里读大学并不难啊,你们有那么多的机会,只要捱一点点苦、只要多一点点耐心,跨过去了,就是一个能扛住风险的人,就是一个能看到更丰富世界的人,就是一个能更准确摸到时代脉搏的人……
“这算不算一个挺严重的社会问题?知识精英和普通人差距那么大,贫困很容易代际传递啊。”我曾试图与也在读博的美国朋友亨利讨论这个问题,可他呆萌地望着我,好像听不懂我在说啥:“你们中国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很多国家可能要花200年才能达到的成就,中国人太努力了。美国人做不到这么努力啊。”
前阵子遇到一位当年带着200美元来美国读书的华人大叔,深信教育的好处。他看见租自己投资房的黑人家庭,小孩正要升初中,但当地学区堪忧,于是给人小孩出主意:要不我出钱,帮你去补习学校报个名,咱考个更好的学校,如何?
少年表示感谢,然后拒绝了他的提议。
黄昉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