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打开实验室大门:

让每一所大学成为农民工子女心中圣殿

实习生 李雅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18日   07 版)

    “我觉得这个项目的创意很好,其实大学里的资源很丰富,而且高校的校门应该是打开的,尤其是对有求知欲的孩子,要对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一位评委这样评价了这个名为“让每一所大学都成为农民工子女心中的科技馆”的公益项目。

    这个萌芽于2012年,至今开展30余次活动、覆盖2000多名农民工子女的项目在参展的几百个项目中实在不算是“成绩显著”,似乎从知名度和影响力上都不是很突出,但是它却受到了听众和评委的广泛认可。

    “走进实验室,让孩子亲身接触这些科技项目或者是体验实验过程,对孩子的影响一定会很大,而且是相对比较持久的。”前来学习观摩的刘丽告诉记者,之前她的孩子在读小学时也参加过一些类似暑期参观清华、北大校园的活动,但是也只是跟着带队老师去大学简单转一圈,孩子新鲜两天,觉得自己去过很有名的大学而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效果并不理想。

    项目的发起人、鲁东大学的团委书记李青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创意来源于一次他自己带孩子去科技馆的经历。“在山东,除了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其他城市几乎都没有像样的科技馆。我家在烟台,有一次带孩子专门去济南的天文馆却发现人特别多,都是排着队往前挪,而且大多是仪器配文字介绍,不能体验,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孩子却觉得很枯燥。而且我发现来这的大多是城市的孩子。这么远的路程,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根本没时间陪他们过来。”他当时就在想,怎么能让这种科普的教育作用惠及更广泛、效果更持久、真正在孩子的心底埋下科技的种子或者是求知欲望呢?

    “体验”,李青和团烟台市委权益部的桑铖一拍即合。可是像科技馆、天文馆这种硬件设施的完善是需要多方合力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好,有没有什么便捷的途径既不用建科技馆,又能让孩子们体验到科技的神奇和乐趣呢?

    “这大学的实验室不就是现成的科技馆嘛!”反复思考之后李青他们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提出项目构想后,他就初步组成项目团队,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联系学校实践基地的农民工子女,组织其到校内参观。经过近5年的完善,该团队进一步开发校内资源,完善项目活动路线,确定主要地点集中在图书馆、物理实验室、机器人、智能车、生物标本室、孔子学堂等地,并通过联合团烟台市委和媒体,逐步扩大受益群体。

    “让农民工子女来参加这种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他们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和途径太少了。而且很多的科学知识、物理实验、化学反应或者是生物标本列在课本上就是干巴巴的文字,很抽象。在这里不一样,孩子可以和机器人对话、去体验物理成像等各种实验,会觉得真的很神奇,它的视觉冲击力和兴趣激发程度和看书是不一样的。”鲁东大学的王德法教授经常利用空闲时间来义务为参观的农民工子女做专业讲解。他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参观结束后都是恋恋不舍的,也会有学生想要再一次参加活动。在他看来,如果有可能,这个项目的参观时长可以达到每一次连续三四天,尤其在假期,可以有更多的优秀学生志愿者去帮助孩子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体会科技的魅力。

    “我们的学生参加完这个项目回来后变化还是挺明显的,更喜欢提问题,对学习的兴趣提升了,也开阔了眼界,有些孩子还会自己买一些相关书籍去进一步了解天文或者科技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烟台才子学校的王才生老师说。

    目前,山东省已经有17个地市的高校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这个项目的可复制性很强,任何地方的高校都可以实施。”李青希望可以联系更多高校参与该项目,扩展“科技馆”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科技的魅力,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实习生 李雅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2月18日 07 版

让每一所大学成为农民工子女心中圣殿
崛美行动:挖掘空巢老人的荣耀记忆
团组织用新婚俗做“红娘”
安徽肥东开展青春助力脱贫攻坚“五送”行动
少年美好则中国美好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