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人都是一部历史,每个老人心里都埋藏着一段珍贵的记忆。”曾经周彦廷没想过,那些爷爷奶奶身上还能发掘出那么多故事,他甚至从来都没有想去听他们说一说。直到他加入江西南昌市崛美行动公益发展中心,参与到“老还童”关爱空巢老人项目的志愿服务中,才开始正式面对那些可爱的爷爷奶奶,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
这是一个挖掘空巢老人记忆的项目,通过让老人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让他们获得一种存在感。
在周彦廷看来,这是一种高层的精神关注,“这里的大部分老人不缺钱,甚至带着他们搞些娱乐活动,都解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缺乏亲情陪伴,希望被倾听,当他们的记忆被挖掘出来的时候,他们也许自己都会惊讶,原来他们也曾有过精彩的故事,这是一种特殊的自豪感”。
在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全国赛的现场,关爱老人的项目有几个,可是关注老人这方面需求的只有“老还童”一个。
事实上,他们也开展过对老人进行关爱的活动,可是这样的活动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活动中,志愿者们发现有些老人很难与人接触,在外人面前很难打开心扉。
“要让他们张开嘴,与人交流,我们觉得让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是个很好的方式。”周彦廷说,2014年,这样一个走进空巢老人、倾听老人故事的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了。
项目团队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通过爱心之旅,陪老人游玩,让老人初步接纳志愿者;通过亲情灶台,陪老人做顿饭,拉近彼此之间距离;通过“时空剧场”,陪老人演他们过去的故事,让他们找回当初的感觉;制作流金岁月影集,帮他们留住曾经的记忆。
但是最开始做的时候,老人们并不接受。他们有的对志愿者保持沉默,有的觉得志愿者是在作秀。最夸张的一次,志愿者们去一个老人家里表示要为其服务时,老人拿着锄头把志愿者赶了出来。
“他们当中有的人有过特殊的经历,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周彦廷说。
志愿者们并没有灰心,按照项目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耐心地去做,最终,一些老人慢慢地开始接受他们。
一位叫李云鹏的老人让周彦廷印象深刻。老人6岁失去父亲,靠在破庙乞讨养活病重的母亲和年幼的童养媳。年轻的时候在赣江放木排,他救过8个落水的孩子,但是随着他逐渐老去,周围已经没有人记得了。
刚接触老人的时候,老人觉得志愿者是在作秀,是为了完成任务,拒绝给志愿者开门,还在社区居委会大声斥责志愿者搞形式主义。
一次“快乐之旅”让老人改变了想法,两位志愿者陪着老人前往安逸古村游玩,一起摘橘子,体验农家乐,老人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中国传统家文化体现在“餐桌文化”,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常年都是两人一起吃饭。为了走近老人,志愿者们专门买了菜上门,为老人烧了一桌丰盛的午餐。那一次,老人体验到了儿女满堂的天伦之乐,心门,终于打开了,老人开始主动跟志愿者讲起过往,翻着老照片,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们通过发掘、整理,老人心里那些埋藏已久的荣耀记忆重新被唤起,那一幕一幕还被志愿者搬上舞台,老人亲自当导演,通过“时光剧场”在社区经典再现。
当年老人救过一个小孩,获救孩子的爸妈寻找了6年,才找到老人,当场下跪致谢。重现当时场景,志愿者全身心投入演出,当看到这一幕时,老人潸然泪下。
让老人年轻时的荣耀过去,洗去尘埃,被周围的街坊邻居,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学习、赞叹,从而让置身其中的空巢老人获得被关注、被接纳、被尊重的心理体验,去除长期压抑在空巢老人心里的寂寞孤独与自卑,找回社会存在感、社会认同感,这是“老还童”项目想要达到的目的。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老人都拥有荣耀的过去,有些记忆不过是他们青春记忆中的平凡点滴,但这并不影响老人们对于讲述故事获得乐趣。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周彦廷听过不少故事,有追求18岁姑娘的甜蜜,也有在山上飙自行车的刺激,还有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兵逼下山崖的痛苦记忆。
“不管是什么样的记忆,对于老人们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希望有人了解自己的故事。”在周彦廷看来,回忆曾经也是给老人的情绪宣泄找一个出口。曾经,他见过太多老人都已经麻木,在给他们拍照时,连笑都不会笑,他希望“老还童”这个项目能给老人灰色的生活里增添一抹亮色。越来越多的老人认可这种服务,空巢老人从不愿意志愿者走近,变为主动参加活动,甚至当活动的参谋与帮手,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志愿者”。
如今的“老还童”项目也已经衍生出了更多的服务,流金岁月影集故事会、“老还童”流动影楼、百花洲人生阅览室,这些都给老人的故事找到了一个盛放的空间,让那些属于他们的记忆成为一种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也能保存的更长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