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聚力保障改善民生,增强人民幸福指数,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响了“住在包河、学在包河、游在包河、乐在包河、创业在包河”品牌。“坚持民生优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包河区委领导说。
创响品牌 民生与发展同频共振
“十二五”以来,包河区始终将民生保障与改善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推进民生改革、优先实施民生项目,五年来先后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3个,累计投入资金超13亿元,惠及全区70%以上的居民。
“过去站在马路边干等着,风吹日晒、饱一顿饿一顿,最怕的还是找不到工。”在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的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工棚下,临工丁佩磊说,“如今有了工棚,24小热水供应、专用厕所、提供培训,特别是有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临工中心像一个‘大家庭’温暖了我,这五年,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
“居住环境舒适整洁,一日三餐美味可口,心理上也有了依靠,不再觉得孤独无依了。”在芜湖路街道手表厂小区的金玫瑰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里,老人王义群说,养老院就是自己安度晚年的幸福港湾,“之前想要锻炼身体缺少‘专业’的公共健身场所。现在好了!小区内的中心建好了,没事我就可以来打打太极拳,还可以学习学习工艺品制作,文体两不误。”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环境好的地方用于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在包河区,好的建筑是学校,美的风景在校园,包河正由“全省教育第一强区”嬗变为“全国一流教育名区”。坚持把生态作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安徽省率先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创成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6个国字号生态品牌,塘西河公园、金斗公园、方兴公园等“城市绿肺”成为合肥市民最爱去的地方。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住在包河、学在包河、游在包河、乐在包河、创业在包河”成为市民公认的“金字招牌”。
从解决“生活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拓展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全面向高处对标、向深处发力,不断补齐发展短板,丰富与提升民生内涵,包河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中砥砺奋进。
回应期盼 暖心工程润民心
发展社会事业惠民,要切实增强民生工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可持续性,真正让民生工程接地气、有实效、受欢迎。这就要求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要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把钱花在百姓的心坎上,办好群众“心头事”。
“从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入手,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生工程通过实施惠残、低保、大病救助等多项民生工程,为社会留住光明,点亮生活的希望。”包河区民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民生工程的项目制定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同时,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在动态变化,有进有退,“受到百姓认可的民生项目成为‘铁打的营盘’,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最初是我区试点,此后正式进入市级民生工程榜单,经过几年不断加强完善,已经成为品牌项目。”
包河区民生工程开展以来,实施项目不断增加,实施范围持续扩大,民生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
民生工程项目由11项增加到2017年的28项,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人均每年800元提高到6120元;城乡医疗救助标准上限低保户由每年2万元提高到每年3万元,并将五保户救助标准提高到4万元;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由小学每人每学期45元、初中每人每学期60元分别提高到625元、82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原来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家庭医生签约加快推广,截至目前包河区已有超过12万人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民生工程由主要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拓展到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了“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转变。包河区也连续多年获得合肥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杰出奖和先进单位,并多次获得安徽省民生工程绩效奖补。
创新管理 让群众获得感更强
“老人家,这是您订的餐。”当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将手中的饭菜递到家住江汽一村的盛万霞手中,90岁高龄的老人家掏出一张卡,像年轻人刷卡消费一样,瞬时完成付款。作为合肥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居家养老服务备受关注。过去,享受服务的老人需要领取和保存好服务券。今年,为方便老人便捷地享受服务,包河区将所有纸质居家养老服务券换为服务卡,以后的居家养老服务,只需要工作人员扫描一下服务卡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方便使用又节省成本。“每个月我都可以免费享受点餐、理发等,如今还能给评价,赶了一把‘时髦’。”
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包河区在民生领域敢于先行先试,在以人为本的创新之举中,最大限度地为民谋利、造福于民。
五年来,在保障房建设、民生工程后续管养等方面创新亮点频出。深化基层医改,创新实施医联体、医养结合等模式;“乐助常青”在全国首创社会救助“PPP模式”;“三社联动”“公益创投”成为社区管理服务新亮点……
今年9月,包河区民生办启动开发设计“民生工程数据大平台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具有统计、分类、校核、纠错、预警、地图展示、舆情监管等多种功能,实现了民生工程实施的精准实施,提升了民生工程的高效规范水平。“最终将实现民生工程‘在对象上全面覆盖,在项目上注重实效,在服务上健全体系,在执行上公开透明、规范操作’。”区民生办负责人介绍。
民生改善的足音连着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7年,包河区共实施28项民生工程项目,其中省定21项,市定7项。农产品食品安全工程、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就业扶持工程等13项省市民生工程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