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山东淄博原山林场60年从负债到年收入过亿元

育出“金山银山” 再哺绿水青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26日   04 版)

    没有鲜花,没有宴会,不久前,山东淄博原山林场1070名职工在向“林一代”集体起立致敬中度过了林场的六十岁生日。

    回到最初建场时艰苦造林的地方,对比今昔,79岁的职工李秀兰眼含热泪:“真是沧桑巨变!”

    60年间,这座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增至94.4%,由荒山秃岭变青山绿水。奇迹不止如此,林场一度负债累累,举步维艰,直至成功走出林业产业化道路,发展成总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的全国“十佳国有林场”,青山绿水育出“金山银山”。

    富起来的“原山人”并未忘本。产业化探索的20年间,林场持续将市场盈利用于森林养护,活立木蓄积量由80983立方米增长到197743立方米,几乎再造了一个新原山。

    不少人问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是什么铸就了这样的奇迹?这位带头人话语铿锵:“是改革、创新、实干的原山精神!”

    改革之难,难在思想转变

    在“林一代”们的记忆中,1957年建场时的满目荒芜、一穷二白仍历历在目,“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

    74岁的职工段新安回忆,林场大部分是石灰岩山地,土层薄、石头多,当时人们在石坡上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滴灌,为了救活即将枯死的树苗,100多名林场职工在林坡上排成“之”字形,用马车拉水到山下,再由职工手把手往山上传水浇树,如今这里已是一片茂林。

    “我们当时实行‘三不栽’:不下雨不栽、不下透地不栽、不连阴天不栽,往往汗水、雨水顺着裤腿一起往下淌。”段新安回忆,大家的主食多是树叶窝窝头、树皮粥等,被戏称为“特色小吃”。这些堪称“林一代”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林场开始遭遇发展难题。国家接连出台“事改企”试点和森林限伐政策,林场面临财政“断奶”、政策“断粮”。“原山人”开始走向市场,先后建立了冰糕厂、奶牛场等一批副业。

    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适应市场,这些副业项目大部分出现亏损,到1996年,林场负债达2000多万元,当时,市里又将“濒临绝境”的淄博市园艺场划归原山管理,两个老大难累计负债达4009万元。

    1996年12月,孙建博被任命为林场场长。他所面对的是被称作“要饭林场”的“烫手山芋”:126家债主轮番上门讨债,因债务纠纷仅1997年就打了72起官司;职工无钱交水电费,只好点蜡烛照明,甚至有职工靠卖血供孩子上学,整个林场人心涣散。

    新班子痛下决心,林场要想摆脱困境,出路只有一条:依照市场规律进行彻底的改革。而改革谈何容易,在孙建博看来,“最难的就是思想转变”。

    孙建博回忆,当时集合6个营林区主任开会,会议开了整整一周,大家的思想还是老样子。“不换脑筋就换人!”孙建博顶住压力,当场任命了一个把苗木卖到绿化工程的普通职工担任营林区主任,结果,第一年,这个年轻人就为林场赚了20万元。

    在孙建博建议买周边村里的地建森林乐园时,类似的反对声音同样不绝于耳。“很多职工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用最缺的钱去买最不缺的地?”

    僵化的思想一点点被市场理论所撬动,“原山人”开始接受改革春风的洗礼。

    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再苦再难,原山人始终坚守不砍一棵树的底线。林场负债期间,有老板提出以1000万元租一块林地建化工厂,被孙建博一口回绝:“你砍林业人的树,不就相当于砍林业人的头吗?哪怕只有一棵树,那也是一个人头啊!林场是国家的!不管怎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向市场要效益,生态林变身“经济林”

    “林场的优势是林子,要把森林资源变成旅游资源,进而变成旅游商品,拿到市场上卖出去。”上任伊始,孙建博拖着一条病腿花数月走遍林区,摸清了林场生态资源和企业发展状况,提出依托林场办林场的发展思路,在保护前提下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孙建博北上南下请来高水平的旅游设计专家、策划公司进行规划设计。没有资金,林场班子便带领职工在工地上搬石头、和水泥、砌石堰。1999年6月1日,依靠林场自身力量建成的山东省首家森林乐园开业,这一年适逢全国首个“十一”旅游黄金周到来,一时间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紧扣“森林生态”这个主题,林场又相继建成了山东省第一家鸟语林、第一家民俗风情园、第一家山体滑草场……原山一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森林文化教育基地等,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为进一步壮大原山经济,林场依托原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组建了集生态林业、生态旅游、餐饮服务、旅游地产和文化产业五大板块于一体的集团企业,走出一条“林场保生态、集团促发展、公园创品牌”的科学发展之路。

    不仅如此,原山林场逐步建立起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其中“一场两制”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1996年至今,原山林场先后接管了4家经营困难的事业单位,一下多了近千名事业编人员。事业编、企业编员工同时存在,如何确保其地位待遇一致,如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1997年起,原山林场按照定岗定职定编的原则成立原山集团,负责安排林场富余人员,并解决职工家属、子女就业问题。对此,林场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之前是事业编身份的林场职工退休时仍按原身份办理;所有新招收的员工,均按合同制进行招聘和安排。

    此外,职工竞争上岗制度也逐步推开,林场打破干部终身制,能者上、庸者下,绩效与岗位挂钩,所有职工不论事业编还是企业编,都享受同样待遇,工资、福利等执行一个标准。原山林场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倍增。

    回望原山林场的改革之路,职工年均收入由1996年年底的5130元增长到2016年的5.6万元;领导班子不持大股,集团效益让利普通职工;翻看林场改革大事记,历年来由林场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议案中,多半内容涉及分房、增资、带薪休假等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

    孙建博将此生动阐述为“一家人”理念:“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

    生态就是林业人的靠山

    “林业人究竟是做什么的?”“说白了,林业人就是管着大家喘气的。”

    在一次会议上,孙建博质朴作答。在他眼中,“生态就是林业人的靠山,森林是我们的立场之本,也是我们的发展之本”。实行林业产业化20年来,原山林场持续将市场盈利再度投入到森林抚育、防火、修路等,如今每年投入2000万元。

    借助日新月异的科技力量,“原山人”比以往更加深耕“森林养护”领域。

    28岁的贾玄璞是不折不扣的“林三代”,外公、父母都将青春献给这片广袤的森林。2013年退伍后,他考入林场专业防火队,如今担任副队长。

    仅仅几年,他见证了林场防火体系的不断完备和升级:成立山东省第一支专业防火摩托车队,在全国率先使用雷达探火系统,成立大区域防火监控中心,11个高清监控摄像机位可覆盖周边20万亩林区。

    专业防火队出色完成了林区周边和省内的增援扑火任务300多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春雨”。

    除了重视防火,为建好这片林,各项制度创新和投入无处不在:

    之前管理责任不清、年年造林不见林,对此,林场对工作实行绩效考核,把造林地块分包到人,直接与年底奖金挂钩;提出“三三一”工作制,场部机关人员三天办公、三天支援一线建设、一天休息,星期天或节假日全部在一线植树绿化、支援生产;与各大院校和林业科研机构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和中国北方种苗花卉研发中心等。

    “靠山养山,如果不是这样的循环,我们的林子不会越用越多。”孙建博坦言。

    相比于建场之初的十余种植物,如今这里已有104科、374属、730种植物,愈发繁盛的原山林场如今正变得“年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来这里扎根。

    “这其中不仅有‘林三代’,还有很多外乡年轻人被‘原山人’的标签所吸引。”林场团委书记刘芳说。

    逐步调整场级领导干部年龄结构、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被写入林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孙建博介绍,按照工作设想,3年内,将有一名90后中层干部进入管理层,同时有一名80后中层干部担任书记或场长一职。

    “我们这代年轻人有一个坚定、创新、廉洁、包容、奉献的大家长,有一个‘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的大家庭,这样的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但能担当起保护生态的重任,让原山的山更绿水更清,更能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开展工作,让原山走在国有林场新时代的前列,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飞扬。”刘芳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2月26日 04 版

朝鲜威胁“秋后算账” 扬言决不放弃核武
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
育出“金山银山” 再哺绿水青山
团山西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深圳海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青年参考》是你靠谱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