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隔多年迎来“双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09日   05 版)

    本报北京1月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备受瞩目的国家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继2006年之后再次迎来“双响”——在今天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和以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项目团队双双折桂。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此前,华罗庚、钱学森、吴文俊等著名科学家曾获此殊荣。

    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信息显示,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不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3年至今,我国连续5年都有自然科学一等奖,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

    从2013年度赵忠贤院士领导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到2015年度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再到2016年度王贻芳院士领衔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随着我国基础研究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研究已从之前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发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2017年度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两个项目均由专家推荐。这其中的“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被学界评价为香港和内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范。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在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如今,由我国科学家最先提出的这一原创性概念,已经吸引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个国际团队进入了这一领域研究。

    随时随地获取光,并控制光的行为与功用,是科学家的一大追求。唐本忠说,“我们还在挑战,挑战的过程可能是很痛苦的,一旦搞清楚之后,就有非常大的满足感,因为你创造了新的知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09日 05 版

人生为一大事来
“舌尖上的革命”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隔多年迎来“双响”
王泽山:火炸药“大王”
侯云德:病毒“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