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地理概念,“印太”这个词早已有之。但是近年来,“印太”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频频出现在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家学者、官员的言论甚至官方政策文件中。去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亚太之行访问日本时,首次公开提出“印太”战略以代替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成为其外交政策中最受关注的变化之一。
特朗普在那次亚太行程中多次提及“印太”,除了延续其“逢奥必反”的风格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出美国在该地区着力点的一种变化:印度战略地位上升。虽然就目前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政策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论述,但从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一些场合的表述看,特朗普政府新亚洲政策的核心“印太战略”主要由两大支柱构成:一是将印度作为整个战略的重要支点,二是将美日澳印四国集团作为整个战略的主要架构。
可见,特朗普政府所提出的“印太”概念,很明显是美国将其在亚洲地区的重心东移的产物。问题在于,这一变化是出于美国的战略转移,还是因中美对冲升级而形成的?笔者认为,美国印太政策的出台,不能被片面地视为中美对冲升级的产物,这同时也是美国向经济活力较强的东南亚地区实施战略转移的表现。
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抵触和防范心理也随之增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中美对冲升级的表现。美国所谓的对冲战略,即一边实行融合政策,促使其成为利益相关者,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同时采取大国结盟战略,强化军事部署,以防范和牵制中国崛起。联系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理解,一方面美国积极开展与中国在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加快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同时也期望中国在各项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在之前的亚洲部署中,美日、美韩、美澳同盟体系,以及美台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地理位置上对中国形成了“包围圈”,其意图就是为了防范并牵制中国。由于收效甚微,因而特朗普政府的新亚洲政策开始重视印度的战略地位。
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与中国存在部分领土争议问题。中印两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近利益诉求,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美国正是抓住了这一缝隙,拉拢印度加入其同盟体系。这样,在地缘政治角度上,美国就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措施,应对中国崛起对美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不管美国的亚洲战略的外延如何变化,其对华政策一直是以对冲战略作为其核心内核,以防范、围堵中国作为战略目标。
但是应当强调,中美关系中始终存在一些共生因素。例如,在特朗普2017年11月访华期间,两国签订了巨额贸易大单,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达成了共识,这足以说明两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诉求,“斗则两败、合则共赢”是对两国关系的经验总结,双方都有意愿跨过“修昔底德陷阱”以谋求共赢。在此基础上,即使存在中美对冲升级的因素,“印太”更多的也是美国在亚洲地区被迫战略转移的产物。
笔者认为,特朗普政府进行这样的战略转移,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地区的两个新兴大国,两国的经济崛起及带来的海上贸易,使印度洋——太平洋海上通道对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7年10月1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回升为改革提供了机遇”的文章显示,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总体回升,可归因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各国经济增长强于预期。之前美国的亚洲政策已经将中日韩这几个重要经济体包含在内,但是并未涵盖东南亚地区这一新兴市场。所以,这次重心转移也是美国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开始转向经济潜能较大的东南亚地区,以期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国内经济活力。
就地缘政治层面而言,作为与中国同时期崛起的邻国,领土纠纷之外,印度必然与中国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冲突,中印两国之间的博弈成为该地区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而印太地区近几年的经济潜力又愈发凸显,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美国被彻底排除在该地区之外,不仅意味着其全球政治影响力被迫缩小,也会对其谋求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对美国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美国将战略中心调整到印太地区,也是其保持在该地区政治影响力的必要举措。
由此观之,“亚太”转“印太”,不仅是美国对华对冲战略的升级,也是美国在亚洲战略重心的转移,更是美印同盟体系效用得以彰显的表现。
对此,中国不必过于担忧。除了中美两国之间已有的共同利益和众多共识之外,多年来的相处经验,足以让中美双方有能力以更加克制、谨慎的手段来管控两国之间的分歧。
另外,所谓“印太”所包含的几个主要国家——美、日、澳、印——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贸往来,而这几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却不算高。借用时殷弘教授的观点来说,“印太”是没有经济基础来维系的。所以,特朗普政府所宣称的“印太”战略究竟能走多远,是值得审视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际政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