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年轻人,在社交模式和家庭关系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
春节回家,年轻人越来越习惯披上一件“过年铠甲”。本该欢欢喜喜的农历新年,在一些90后眼中竟变得五味杂陈。
“工作定了吗?”“对象找了吗?”“工资涨了吗?”“啥时候生娃?”过年N大问,问问戳中年轻人的痛点。七大姑八大姨,一年只见一次的亲戚,逼你迅速回到那个熟人社会。
有形无形的应对方法,统称为“过年铠甲”——网友总结了各种应对亲戚们提问的套路,有心的商家还卖起了印有“工资保密”“别问成绩”“没有对象”等字样的衣服。
在城里,在年轻人习惯的“陌生人社会”,大家都在“感觉身体被掏空”,互不相识却不妨碍抱团取暖。一旦回到家乡,拉近的是亲情,疏远的则是对生活的共同体验。年轻人难免私下抱怨:他们只关心一个结果,而无法理解你独在异乡打拼的过程。
心底里自然明白,“问这问那”是出于关爱,是长辈们表达亲情的方式;但也无妨挑明,亲戚之间也有攀比,有着比血缘更实际的人情冷暖,并非互不设防。
这一代年轻人,在社交模式和家庭关系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一方面,年轻人习惯了独立,习惯了放飞自我;另一方面,上一代人习以为常的“大家庭”依然存在,父母的兄弟姐妹以及更多的旁系亲属,依然是你不可替代的血亲。
对年节的意义,两代人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在年轻一代眼中,过年的节假日属性更纯粹,外出旅行,哪怕“放空”在家,是他们更乐意接受的过年方式;而上一代以至上上代人,依然把“团聚”视为过年最重要的活动。
变化还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赋值”上。年轻人追求自我实现,生活压力固然大,但理想转化为现实并非遥不可期;相反,父辈在心态上更追求“小确幸”,期待抱孙子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认知反映时代的变迁,而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独立,从学会担当开始。习惯了城里的单打独斗,回到家乡的熟人场,的确让人不太适应。然而,至少对这代年轻人来说,家乡依然是无法斩断的根。你在这里出生、成长,在这里开始学业,离不开身后那个原生家庭的支撑。现在,你成了凝聚原生家庭的重要力量,你不能逃离应有的担当。
亲戚关系确实需要新的模式。在传统观念里,血缘被认为是最顺理成章的情感纽带,同在一个大家庭的亲戚理应是最亲近的人。不过,血缘并非牢不可破的关系,后天的情感经营才是最重要的。远离了家乡,与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不再有联系,亲戚关系自然疏离了。父辈们应当明白,年轻一代可能永远无法回到那个“家”了。
过年不轻松,用一套无形的铠甲保护自己,有时保护的只是自己的心结。缺乏沟通,拒绝倾听,才扩大了情感的间隙。
面对长辈们的轮番“炮轰”,不妨大胆坦露心迹,把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说出来。最消极的抵抗就是防御,最高明的和解免不了摊牌。他们的理解需要你的主动表达,或者,至少让他们理解对你的不理解。
长辈们也要学会掌握“分寸”。表达关爱有很多种形式,戳年轻人的痛点可能是其中最拙劣的一种。不管如何,谁都希望过年过得和和气气,你不经意的问话,毁掉的是年轻人一天的好心情。
家人团聚就是年。这些年,中国人的过年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反向春运”成了一股潮流,这当然基于以小家庭为单位过年的前提。“过年铠甲”迟早成为这代年轻人独有的时代印记。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处于怎样的时代,但不管身处哪个时代,坚守责任,守护亲情,是过年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