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本草中国》第一季,描述了很多场人与本草的相逢。
“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地’。”
长白山是孕育野生人参的温床之一,初秋为寻参的时节,而野山参是极其难寻的。能再次寻找到一颗野山参,是60岁的长白山寻参人崔长安4年来的心愿。寻参过程艰险,必须三五结伴同行。“上山要遵守上山的规矩”是崔长安代代传承的家训,“放山”的过程始终充满着仪式感:拜山、禁言、以木棍击打树木之音来确定方向、寻找前人留下的“兆头”、找到的山参籽绝不可拿下山必须埋回土里……
“靠山、吃山、养山”,怀抱虔诚、顺应自然、播种生命。这是寻参人与本草之间的约定。
仅仅心怀敬畏还不够,懂得回馈自然是另一重境界。
2016年,纪录片《本草中国》第一季开播之后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8.4,先后获得2016年第三届“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最佳系列纪录片”、2017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最佳中国系列片奖”等多项纪录片大奖。
2018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本草中国》一书,完整呈现了纪录片的故事内容,以更加生动细腻的语言讲述中华医药人的故事,并展现了道地药材、炮制技艺、医药原理以及传统中医药的千年传承。
“中华文化要走出国门,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我感到能走出去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中华传统医药,另一个是援外医疗队。”《本草中国》一书主编、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燕说。她觉得,之所以年轻人也爱看《本草中国》,对传统中医药萌生兴趣,是因为大家发现日常熟知的植物竟有诸多功效,那些生长在中华大地的草药,和自己的生活距离不远。
宋燕介绍,《本草中国》一书在原纪录片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岐黄药话”版块,选取中医古籍中与主要药材相关的记载,或从诗词、史籍中钩沉,深度解读本草知识,并配以食疗经方等日常养生保健内容,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药人寻路,天南地北。本草生长,海角天涯。本是彼此陌生,却因同根同源而造就了一场场神奇的相遇。”而人和本草若只是遇见,尚不能言尽缘分之妙。想探知本草的更深层价值,离不开人的珍惜与修行。
《本草中国》提到73岁的王泰科,他接触古法炮制何首乌已经长达60年时间。出身中医世家的王泰科,13岁那年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
何首乌炮制,一般采用连续蒸18小时的方法,但王泰科却坚持选择如今少有人用,费时费力的古法——将蒸好的何首乌露天晾晒,晒完后继续蒸。如此这般工序,需要反复九次。九蒸九晒,少说也得耗费30个日夜。
“暮鼓声声中,何首乌又一轮的转化即将开始。晒干后的首乌,融入黄酒和何首乌汁,待充分吸收后置于自然中。当首乌表里都呈现出墨黑色,口感清甜、气味清香之时,便是何首乌蜕变旅程的结束之时。”
在有情人间邂逅有灵草木,有时需要漫长如修行的等待。王泰科相信,修行是一生的功课,永无止境,“平和中渗透的匠心,是以柔克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