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政治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霍光(?~前68)与王莽(前45~23)。两人有二同二异。先说二同:同样有外戚身份;同样在拥立皇帝上下过手,权势煊赫。再说二异:霍光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王莽却是一个大学者;霍光被后世尊为楷模,有“伊尹、霍光”连称,王莽被后世骂为奸臣,常常“王莽、董卓”并举。
霍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兄长,霍去病(前140~前117年)。霍去病是私生子,他的母亲卫少儿、舅舅卫青、姨妈卫子夫都是私生子。也就是说霍去病的外婆卫媪大约就没有正式的婚姻,只是平阳公主家的女佣。与不同的男人生下好几个儿女。可是由于卫子夫后来成了汉武帝的皇后,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也因为这位皇后妹妹而身价倍增,嫁给了汉初开国功臣陈平之孙。霍去病也就有机会被汉武帝赏识、重用,并与舅舅卫青(卫子夫的弟弟)在打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任骠骑大将军。
当初,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怀上他的时候,卫家还没有显耀,父亲霍仲孺就离开了平阳县,回家娶妻生子,生了霍光。霍去病功成名就之后,得知自己的生父是霍仲孺,就认祖归宗了,还给父亲送去很多钱财,顺带把小霍光带到了长安。霍去病24岁就英年早逝,霍光一直在武帝宫中任侍从之职。西汉时代,皇宫里工作的男人,不都是宦官。霍光侍奉汉武帝二十多年,从没有让汉武帝皱过眉头,深得武帝信任。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所挑选的五位托孤之臣中,以霍光为首位。
霍光辅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政治秩序,纠正汉武帝后期的失政。汉初六十年,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结果之一是,民殷国富,经济发展;结果之二是,豪强崛起,漠视王法。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财经政策的改革,算緍(财产税)、告缗(隐瞒财产被举报的惩治措施)、盐铁专卖等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系列财经政策,不仅是为了解决开疆拓土带来的财政压力问题,也是为了解决民间豪强坐大的问题。
这些措施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打击了豪强,也伤害了经济。武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老天也不作美,连年旱灾,而且十分严重。各地民众暴乱,此起彼伏,出现了群起造反的所谓“亡秦之徵”。武帝晚年,昏聩多疑,巫蛊之祸,致使戾太子被杀,牵连而死者,数以千计。难能可贵的是,武帝认识到了国家的危机和自己的错误,下“轮台罪己诏”,改正了其过失。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资治通鉴》卷22)
及至武帝驾崩,霍光辅政,“主少国疑”,大家对于霍光处理政事的风格并不了解。公元前87年农历二月的一天夜晚,昭帝即位不久,宫中传出怪事,惊扰不安,那个时候靠烛光油灯照明,大家都担惊受怕,不知出了什么事情。霍光出于安全考虑,召来尚符玺郎(主管皇帝玺印的官员),想把玺印收取过来。皇帝年幼,霍光主政,玺印就是发号施令的依凭,对初次执政的霍光来说,自然要避免符玺的使用发生意外。但是,尚符玺郎坚持职守,拒绝了霍光,说头可断,也不能放弃职责,随便交出符玺。霍光惊愕之余,非常赞赏尚符玺郎坚持原则的态度,不仅不因为对方没有给自己面子而降罪,反而因为他忠于职守而大加褒奖,给这个小官连升两级。“众庶莫不多光”,所有的人都赞赏霍光的做法。
霍光还忠实地继续推行武帝晚年纠错改过的政策。他召开盐铁会议,请贤良、文学(民间知识分子)就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辩论,霍光本人、丞相,以及主持当时财经工作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出席听取意见。辩论的结果,霍光部分修正了原有的政策,或者纠正了原政策执行中的一些偏差。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时年仅8岁,在位14年崩驾,年方22岁,没有留下子嗣。汉武帝另外四个儿子中,戾太子刘据、昌邑王刘髀等早亡,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为汉武帝所不喜。昭帝时,刘旦因为觊觎帝位,一再参与谋反,被逼令自杀。广陵王刘胥也想为汉嗣,但是因为行为乖张被排除在外。剩下的人选只有从汉武帝的孙辈找。有人推荐了昌邑王刘贺(刘髀之子),于是,奏请上官太后同意,迎刘贺进京。可是刘贺登基仅27日,就造下了种种丑恶之事。除了“淫戏无度”之外,最大的过失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正如张敞说的:“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没有褒奖拥戴自己的大臣们,却忙着给从昌邑(治今山东巨野县境)带来的小辈们一个个升官。
为此,“大将军(霍)光忧懑”!“忧”是忧虑,“懑”是愤怒啊!朝野上下都很愤怒,最后奏明太后,废黜登基不及一个月的刘贺,而立“皇曾孙”(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己(后改名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霍光依然辅政,一直到他在公元前68年去世。昭宣期间,霍光执天下政柄整整二十年(前87~前68),西汉历史上有所谓“昭宣中兴”(前87~前49),这其中至少有霍光一半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