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晚,“北京8分钟”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亮相,获得外界一致好评。场上24名北京体育大学轮滑专项学生,看似轻松的轮滑表演,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参加“北京8分钟”表演的北京体育大学轮滑专项大三学生王小东近日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讲述了这次完美表演背后的细节。
大概没有人能想到,就在2月24日进行的最后一次彩排上,由于平昌当地大雾导致场地湿滑,24名轮滑演员竟有11人在彩排时摔倒。
王小东表示,其实,在2月25日晚正式表演前的每一次彩排和训练,都有演员摔倒,但在2月25日的正式表演上,所有队员竟无一人摔倒,堪称奇迹。
湿滑的场地,还只是24名大学生演员需要克服的一系列困难之一。
王小东回忆说,去年11月接到表演任务后,队员们首先面对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跟着灯光进行轮滑。
“我们需要保持滑在灯光光标的前部位置,以表现出是我们在地面上画出光线的效果,但实际上,灯光都是按照既定的复杂路线投射在地面上,并且有速度变化,我们只能将这些路线记在脑海里,然后按照记忆中的路线去滑,地面上是没有任何标记提示我们的。”
最初的训练场地没有灯光条件,王小东和队友们就将每个人的路线画在纸上,一遍遍按照图纸去滑,差不多练了一个月,才将路线熟记于心,最终做到了滑行的位置、速度与灯光打出来的轨迹完美合一。
第二个困难是天气。
王小东表示,当时的训练基地在昌平,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为了训练的需要又不能穿得太多,队员们经常是汗水浸透了内衣,贴在身上,更感觉寒冷。王小东记得,由于冒着严寒边训练边出汗,有的时候,队员头发上的汗水都冻成了冰花。
体力也是一大考验。
按理来说,队员们都是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不错,但是8分钟的轮滑下来,加上不停做各种动作,体力消耗极大。“轮滑最费体力的是变速和急刹,表演中,这两个动作非常多。”再加上身上还要做动作,王小东说,“由于大家都不是舞蹈演员出身,在没有动作时,身上的姿态总是不自然,因此,编导给我们的每个时间点都填满了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要求瞬间到位,因此体力消耗也很大。”王小东表示,“感觉这8分钟表演下来,就像是连续做了5个100米冲刺。”
为了提升队员们的体能,体能训练也是必修课。“每天半小时的长跑,要求是每一圈(400米)必须在两分钟内完成,连续跑半小时。”王小东回忆,这个强度是递进的,最初的每一圈要在2分半完成,然后提高到两分15秒,再到两分钟。等到需要两分钟内完成每一圈并连续跑半小时的时候,不少队员都感觉到了体力的极限,好在最终大家都坚持下来,体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从11月到2月25日,3个多月的艰苦训练,终于换来最后一刻的成功。24名在场上表演的大学生,还有更多的没有机会露面的同学们,比如推动800斤“冰屏”的学生,让大家感受最深刻的正是那句话,“每一个成功都来之不易”。
本报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