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那年,瞿继勇在亲友的不解中,让自己的人生彻底转了个方向。这个靠读书走出大山的贵州小伙,重返农村老家,开始了一场长达15年的农村创业之路。
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的瞿继勇将目光投向了父辈们“越种越穷”的土地,他坚信在这片褐色的土地上能够收获父辈不曾有过的惊喜。
那时央视的《致富经》是这个年轻小伙子最喜欢看的栏目,屏幕里一个个农村致富故事,让屏幕外的他一度觉得自己与财富的距离,只隔了一层薄薄的屏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最初的3年里,瞿继勇几次创业都失败了,甚至背上了几万元的外债。在瞿继勇看来,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那种理想中与财富无限接近,但在现实中狠狠坠下的滋味。
回过头看最初的创业经历,瞿继勇觉得那会儿的失败一点都不意外。对自己最初创业失败的原因,瞿继勇进行了一番总结,归纳起来就是过于理想化、条件准备不足、资源匮乏、定位失准。
“农村创业过程真的是太难。”瞿继勇感慨,传统的社会偏见、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可控的气候等,都无形增加了创业的难度。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03年,瞿继勇听说有人种竹荪一年下来赚了近5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农村来说是一笔太可观的收入。瞿继勇算了一笔账:第一年赚5万元,5万再翻倍为10万元……按照瞿继勇的算盘,这是个可以快速致富的生意。
揣着向家人借来的两万多元,瞿继勇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对这个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的贫困家庭来说,两万元是个不小的数目。
除了那些人民币的数字外,对于创业,瞿继勇脑海里再没有其他概念。怎样运营管理?市场是怎样的?“当时以为只要种了就有人收”,但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最终一年下来,种的竹荪勉强回本。看不到前景,瞿继勇打起了种植其他作物的主意。
在当时瞿继勇生活的村庄里,村民靠种植玉米、水稻维持生活。对于一心想创业的瞿继勇来说,他可以借鉴的东西太少。
在2004年的一期《中国花卉报》上,瞿继勇被一则信息击中,他看到报道有地方种植无花果成功,报道称,这种植物果实可食用、可药用,还可以做茶饮。
经历了第一次失败,瞿继勇收获的经验只是创业要降低成本:无花果成本低,长成后全部卖出收入不菲。
在算了一笔致富“大账”劝动家人后,瞿继勇用家里的老房子做抵押,从银行贷了3万元,一口气租了村里50亩荒山。雇佣工人整地、刨坑、栽苗,这个从小基本没干过农活的小伙儿自己扛沙袋,最后把3000多株无花果苗栽满了30亩地。瞿继勇信心满满要把这些树养好。
苗木的成长需要几年,在这期间,瞿继勇还在苗木地里套种西瓜,在剩余的荒地里养野鸡、种花、种蘑菇,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瞿继勇感觉自己停不下来。
“那时就像一张白纸,只是在原地不停地画圆。”瞿继勇坦言当时很难突破自己局限的思维,只会考虑到前期的成本,“成本便宜就干了”,市场意识和运营管理是他的思维从没有延伸到的地方。3000多株的无花果树苗因为他对植物属性和当地气候的不了解,最终只剩下几百株,那些野鸡、花卉、蘑菇,也同样没有了下文。
3万元的贷款花光了,还是哥哥姐姐帮他还的贷款。村里人拿他当反面教材,来劝阻同样想创业的年轻人。瞿继勇感觉自己被各种压力“包围”了,他想逃避。
瞿继勇选择外出打工。2006年到2007年,他在深圳一家企业做园林方面的工作,市场意识开始一点点渗进他的思维里,这个几次创业的“失败者”开始重塑对创业的认知。
2008年8月,贵定县招考“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他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此后去县里、市里、首都参加的各种培训会,让瞿继勇觉得自己以前就“像一只井底之蛙”,现在才开始慢慢发现外面的世界。
当年村里养殖娃娃鱼的形势大好,创业梦仍然未熄灭的瞿继勇加入了这场浪潮。他向哥哥姐姐借了5万元,900元一尾的娃娃鱼,他买了40尾。他开始“经营”自己的娃娃鱼。自己建娃娃鱼网站推销,骑摩托车到处发放自己的名片,这个曾经相信“养了就会有人买”的农村创业青年,开始了解市场规律。
2009年当所有人都扩大养殖规模时,瞿继勇独自选择了另一条路:繁育鱼苗。这是他发现的商机。背着家人,他去银行贷款15万元。历时一年,他搭建起占地一亩的娃娃鱼仿生态繁殖场。2011年,他成功繁育出126尾鱼苗,成功从此降临,鱼苗总计给瞿继勇带来了百万余元的收入,成为他人生创业以来第一桶金。
2013年,瞿继勇用这第一桶金注册了“贵州黔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娃娃鱼企业,他觉得自己比以前一无所有时胆小多了。
这一年,娃娃鱼的市场急转直下,价格从1600元一斤跌到200多元。瞿继勇形容那种感觉就像在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发动机突然停止了工作。面对出现的亏损,这名创业老将思路越来越广阔,开始做起娃娃鱼的深加工。
没有人比瞿继勇更能感受到眼界和思维对农村创业的重要性。他内心清楚,没有深圳打工那两年的市场经验累积和当大学生村官时参加的各类培训,他仍然是那个“原地画圆”的创业尝试者。
2014年,瞿继勇投入60万余元建成一条娃娃鱼面生产线,经过300余斤的娃娃鱼肉实验,当年3月生产出了合格商品。这种娃娃鱼面登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和德国世界食品博览会,2017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
瞿继勇从不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从农村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他深知农村创业的困难。“回看这么多年来,农村创业真不简单,中间阻碍太多了。”他坦言,农村创业不仅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更要懂市场、懂管理运营。
瞿继勇这15年探索走来的路,还有不少的农村创业者在重复着,“现在村里有不少人在重复我当年失败”,作为过来人,瞿继勇非常愿意分享自己一路的经验。
对于未来的企业发展,瞿继勇充满乐观。“即使娃娃鱼养不成了,我还可以用养娃娃鱼的山泉水建一个水厂。”瞿继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