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的提案是关于‘如何加强县级医院眼科服务能力’,但我想应该先投入到医疗的精准扶贫中去,深入调研情况后,再给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先找试点,探索模式,找到问题和规律性的内容,再形成提案。”在3月5日进行的政协医药卫生界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捂”住了自己的提案。
从事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的王宁利是我国完成眼科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了解了太多乡镇医疗机构在眼病管理上的需求和短板”。面对这些问题,组织志愿者、与非政府机构联合举行的义诊等方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造血”,让县级医院承担主要的防治工作。
王宁利参与推进了“中国县级医院眼科团队培训项目”,而这个“造血”帮扶实现精准扶贫的计划,正是这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基础。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展了近4年,“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52个县的培训,到年底将完成60个县的培训,明年初将会进行初步总结评估”。
在志愿医师团队“手拉手”的帮扶下,县里组建起一支眼科团队,“从验光师、护士、医生到管理者,手把手帮扶至少3年”。“把他们请到城市里的大医院来,手把手教技术,我们的医生再跟过去帮助项目开展,技术全部到位,能承担眼科基本服务后,才算真正完成帮扶计划。”王宁利委员说。
从框架上看,这个计划让眼科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搭建成功,但王宁利委员坚持认为,结果是否可持续还需时间检验,“成本效益的分析、投入与当地眼健康水平的关系测算等,还没出结果。”于是,他选择等到更成熟的时机再交出“答卷”,“政协委员是荣誉,但荣誉背后是责任,我要给的是一份经得起推敲、有实操性的提案。”王宁利委员要让自己的提案“厚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