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一个学生究竟要学习哪些基本知识?培养哪些习惯?到底要不要参加学生社团?是否有必要为分数提高而牺牲课余时间?
3月10日至3月31日,在上海正式宣布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后,上海所有的公立中小学校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它们会在近一个月里向家长、学生预约开放,邀请家长、学生来学校看看,进入小学、初中后究竟要学哪些本事。
“特别想给所谓的‘鸡血’家长看看,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3月10日周六,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浦师附小”)的进校走廊两边,罗列了91种非语数外的特色课程,校长金春雷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想让每一名进校参观的家长了解学校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
“公民同招”给公办校带来动力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就要求所有公办中小学校打开大门,让有意愿、有条件对口入校的家长、学生走进校园看看,每年招生季前确定校园开放日。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周勤健说,这是市教委借鉴国外众多学校经验想出的新点子,“一些教育强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预约开放的规定。过去,民办学校自我宣传意识强,有校园开放日;但全市1300所公办校,对外开放、自我展示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今年的公办校校园开放日,情况尤为特殊。这是上海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后的首个公办校校园开放日。
上海过去的情况是,民办学校可以择优录取学生,民办小学、中学可以在入学前通过面谈、IPAD机测等方式挑选优质生源,而公办学校则必须就近录取对口学区的学生。民办校招生时间,比公办校对口录取时间提前了半个月到一个月。
这种招生录取方式,让家长都会在民办校招生季先去“考一考”,考上了民办校就进民办校,考不上民办校再对口录取公办学校。最终造成小学、中学阶段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有名、更出成绩。
上海市黄浦区一所优质公办小学的校长曾对这种招生办法嗤之以鼻:“那些所谓名牌民办学校,在招生时有的甚至使出了测智商的题目,把智商最高的孩子往里挑。这些学校的成绩好,那是孩子质量好,并不是老师水平有多高。”
最明显的对比是,到了高中阶段,因为所有初中生都要经过全市统一的中考投档录取,老牌的公办高中生源稳定,依然在沪上具有极高知名度、高考质量佳。
今年,上海市教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施行“公民同招”政策。即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时招生,民办学校考试未录取学生,只能进入对口公办校的第二轮招生。如果对口公办校在第一轮招生中已招满,那么那些放弃对口公办校第一轮招录的学生,只能进行地区内的就近协调。
这给优质公办校带来了极大利好。今年的校园开放日,将成为公办校留住优质“对口生源”的最重要一环。
扭转“鸡血”家长观念
上海存在着一大批“像打了鸡血一样”抓孩子学习的家长。他们每天奔波在送孩子上补习班的路上。由于长期形成的民办学校择优提前录取的氛围,上海出现了不胜枚举的“对口某某民办小学招生”的补习班。
这类补习班,一位难求。有的孩子,要在幼儿园小班、中班就去培训机构占坑,为的是幼升小时可以在补习班里学习“考试对口课程”。有的民办小学,会让孩子用Ipad做逻辑思维题,补习班就开逻辑思维课;有的民办小学,会考孩子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补习班就开某某小学英语口语课程。
学位竞争的态势,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
但在公办学校校园开放日上,记者却又看到了小学截然不同的另一面。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把家长们带去了“创新实验室”,它重点向家长推介了86门素质拓展课程。有陶艺实验室的“釉上彩艺”,有创意舞蹈房里的“雨精灵舞社”,有美术教室里的“童画世界”。学校教导处老师就学校课程设置、招生政策等给了家长专业的介绍和解释,目的只有一个——缓解家长“入学焦虑”。
“我问问你们,你们幼儿园下雨天、刮风天、下雪天会让你们出来玩儿吗?”浦师附小的校园里,一名小学高年级女孩作为志愿者,带着一群前来参观的弟弟妹妹们逛校园。家长集中在会议室听老师介绍学校课程,孩子们则自己跟着哥哥姐姐逛校园。
这个高年级姐姐举着画着小猪头像的导引牌,大声地向“小猪队”的弟弟妹妹们炫耀:“你们看那里,那是我们学校的‘风雨操场’!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们都可以到操场上尽情地玩儿。”这引来小猪队的一阵欢呼声,孩子们抢着说:“我就要到这里上学。”
实际上,能不能在校园里“玩儿好”才是孩子们最关心的话题。
“我见过很多家长,家庭教育的目标定得很高,对学校教育的期待目标更高,要远远高于国家对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要求。不论他们是否会选择我们学校,既然来了,我就要让他们看看真正正常的小学校园是什么样的。”浦师附小东城校区今年有近200个家庭报名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超出了学校今年的招生数。校长金春雷在学校操场上摆开了“大阵仗”,有足球社团、舞蹈社团、高尔夫社团展示,还有“课程超市”模拟,“每年开学,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到操场上的‘课程超市’去选课,喜欢什么选什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