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85.3%受访者希望优质文化活动常态化

57.8%受访者认为优质的文化活动值得人们排队等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王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3月20日   07 版)

    北京:排队3小时为看《千里江山图》 故宫又见“冲刺跑” 视觉中国供图

    2017年,不少博物馆、剧场门前排队的队伍变长了。一个新词“故宫跑”应运而生。“故宫跑”有两层含义,一是观众在重要文化机构门前排起长队;二是开门或开展时不少观众以“冲刺”的速度快速进入场馆。从北京、上海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从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的演出到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类似“故宫跑”这样的现象,愈发成为一种常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1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所在城市去年有重要展览或演出,57.8%的受访者认为优质的文化活动值得人们排队等候,85.3%的受访者希望优质的文化活动常态化。

    64.4%受访者所在城市去年有重要展览或演出

    中国人民大学研一学生罗婷(化名)很喜欢诗词、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去年9月中旬得知故宫有展览,而且展出《千里江山图》这幅名画,就去观展。“即便排队我也希望能一睹名画风采。看了实物之后,我感到很欣喜。”罗婷说,她周围同学中喜欢看展的很多,“有的对中国传统艺术非常感兴趣,有的喜欢偏现代风格的展览。我们还会一起分享展览信息和观展感受”。

    “我曾在德国留学过,去年10月中旬受朋友邀请,看了一个关于二战题材的展览——《记忆的痕迹》。”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王琦(化名)一直喜欢看文化类展览,她对记者说,展览中很多作品能唤起自己的共鸣,还具有哲理性。“我周围对展览感兴趣的人很多,有的人恨不得每周都去看展”。

    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所在城市去年有重要展览或演出等文化活动。78.9%的受访者周围有不少人为此去排队,其中22.1%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人很多。57.8%的受访者觉得为优质的文化演出或展览排队值得,19.0%的受访者觉得不值得,23.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有许多人抱着蹭热度、炫耀的初衷来看展,个别看展人只大概瞅一眼,撂下一句‘没劲’就走了。”罗婷说,她对这样的现象感到很生气,“这些人对艺术缺乏基本的尊重。”

    调查显示,“故宫跑”成常态,56.3%的受访者认为是大众的高品质文化需求爆发;56.3%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优质文化产品总体匮乏,观众井喷式的文化热情未被妥善安放;51.5%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37.3%的受访者认为是文化机构的宣传水平提升了。

    “‘故宫跑’是2017年前后出现的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就是人们痴迷于欣赏国宝级的文物展、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以致于出现一些高质量的文物展、演出活动人头攒动、排长队等候乃至一溜小跑等热闹场景。”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认为,“故宫跑”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当代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涨,尤其是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活动的渴求。“‘故宫跑’现象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我国正处在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时期,而且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及时、快捷和多样,交通便利性的提高也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公众关注的文化活动容易集聚更多的人群”。

    祁述裕介绍,一方面,国家增加了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比如,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开发文创产品。这也催生了更多高质量的文创产品、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另一方面,需求与供给总是相辅相成的。供给刺激需求,需求催生更多更好的产品问世。“电视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就是一例,受到观众的热捧,有很高的收视率”。

    58.1%受访者希望优质展览资源进一步丰富

    河北省某高校教师何子华(化名)最近几年每逢“十一”假期都带孩子去北京、上海看展览。他希望孩子能感受艺术作品的美,眼界开阔,博学多识。何子华坦言,他所处的城市优质展览数量有限,而且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展览大家都不知道。大多数人可能一年都没看过一次展览。

    祁述裕对记者说,近些年出台的一些政策着力解决文化供给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各地也有许多做法,力求增加文化供给。比如,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发掘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提升当地非遗项目的时尚感、市场接受度等。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必须看到,东西部、城乡文化供给不平衡现象是由城乡、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群集聚度不同、文化市场的活跃度不同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做文化供给。防止不考虑当地实际,盲目、粗放地供给”。

    调查中,85.3%的受访者希望优质的文化演出或展览常态化。满足大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58.1%的受访者希望进一步丰富优质展览资源;50.2%的受访者建议在展览地点、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48.2%的受访者提出不要局限在大城市,举办各地巡展;44.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应该沉潜下来,打造更多精品;34.8%的受访者建议灵活设置开放时间;26.5%的受访者建议科学地细分受众,让一次展览的价值最大化;25.1%的受访者建议预案细化,应对措施人性化。

    罗婷希望可以提高观众入场观展的效率,“比如给同一天看展的观众在线上分批次安排看展,网上购票直接刷二维码入场等,这样能够节省大家排队购票和等候的时间”。

    王琦希望,相关网站和微信公号多集中发布展览资讯,“我们当时了解到那个展览是看到一名微博博主的分享,如果没有关注这个博主,我可能就错过展览了”。

    祁述裕认为,满足大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首先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我们讲文化繁荣兴盛,突出标志就是高质量的产品层出不穷。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形成鼓励创造高质量产品的环境,鼓励更多的人向文化的高峰攀登”。其次,要鼓励各种文化艺术门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重视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介绍推广,培养更多会欣赏高质量产品的消费者,尤其要加强教育体系中的审美教育。

    受访者中,一线城市的占36.2%,二线城市的占45.5%,三四线城市的占17.5%,其他地区的占0.9%。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王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3月20日 07 版

88.1%受访青年坦言与父母就业观有差异
85.3%受访者希望优质文化活动常态化
74.5%受访者反感“假原创”文章
86.0%受访者认为职业标签化现象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