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青坑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在村、乡镇、县市的近20个点调研走访,听取基层农民心声,征集形成了两个议案和十多个建议。
这次,他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法制观念。
俞学文说,一些地方的城乡接合部,存在部分年轻人游手好闲、酗酒闹事、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他建议把八项规定的一些要求和做法面向社会实施,并以法制带村规,让守法、守规并进。
春节期间进行乡村调研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他发现,当前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儿童。乡村生活中,不乏赌博、封建迷信等行为,而垃圾乱放、污水乱排等不卫生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使年轻人更不愿意回来。
“乡村振兴首先应是精神的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贺云翱认为,乡村文化振兴背后还是人才缺失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乡下。村干部更关注管理工作,没有精力从事文化建设。基层农村需要的是这种拥有文化眼光、具备文化理念、擅长文化建设的人才。”
“经济要发展,精神必须要文明。但经济发展不可能自然带来精神文明。乡村振兴,老百姓的‘口袋’‘脑袋’都要富。”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
多年来,永联村用多种手段帮助农民致富,第一就是“扶志”,在村里倡导勤劳致富,引导村民立志自强不息;第二是“扶智”,开办各类培训班,帮助村民提高就业能力;第三是“扶资”,通过建造农民创业园、发展乡村旅游、成立劳务合作社等举措,为村民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让村民在共建中共享。
2004年以来,该村还设立“文明家庭奖”,并连续5届获评“全国文明村”,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听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向善向上”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顿时产生了共鸣。
作为村支书,李君带领乡亲创业致富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把村里的生态农产品卖到城市里。他认为,乡村振兴不能忽视文化振兴,而当下最需要重视的文化之一是“善文化”。
李君建议,政府通过政策保障让好人有好报,对心怀善念的人们予以利益上的保障。
本报北京3月1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