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约去美国亚特兰大参观的时候,指导老师递上来一份给六到八年级学生准备的导览。据说高中生的导览文件内容太多了,于是我们好心的老师给发了份初中生导览。
一个普通的美国六年级学生可能面对的问题包括:
“马丁·路德·金书架复制品上的哪一本著作最让你感到意外?为什么?”
“完整观看一段展室里复古电视机上播放的视频。谁在发表演讲?他们在谈论什么?”
“列举两条‘非暴力抗争’运动的培训原则。”
“人们在‘向华盛顿进军’运动中提出的10条诉求,哪一条最让你感到惊讶?”
6页纸的文件上全是问题,差不多每一间展室配套三四个问题,答案都藏在屋里的展板与互动装置中。学生不用像考试一样给出所有答案,每间展室只需要挑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寻找答案即可。
作为美国非裔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出生地,上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是亚特兰大城市历史的亮点。这所民权博物馆我前年就来过,走马观花地晃了一圈。这会儿有那么多问题在手,游览起来竟分外不同。
譬如上一次参观时被我完全忽略的复古电视机,扭亮屏幕,刚好看到一个衣冠楚楚的中年白人正在发表演讲,几句话听得我直冒冷汗:“我们要为自由而战,夺回权力的平衡!大家知道,是我们,拥有着南方的土地!应当是我们——而不是某些地区一小撮无足轻重的黑人选民——来决定下一个坐在美利坚合众国白宫内的人应该是谁……要我说,现在要种族隔离,以后也要种族隔离,永永远远都坚持种族隔离!”话音刚落,周围清一色的白人男性一片欢呼。
半个世纪以后的现在,白人至上主义虽然卷土重来,但不论多极端的人也说不出“坚持种族隔离”这样赤裸裸要求永生永世奴役他人的话来了。他们用更多更科学、更人性、更幽默的方式包裹住了自己的种族主义观点。
某些包装后言论在美国之外的某些媒体上传播颇广,甚得认同,但美国主流舆论丝毫不会被这些观点再打动。现在想想,这形形色色冠冕堂皇的说法,他们从小看惯。也许正是因此,对“自由”“权利”背后潜藏的自大与不公平,他们的警惕性比我们想象得高。
在上世纪60年代,这些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观点背后,是有色公民必须承受体制性不公的悲惨生活。黑人的形象很少会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他们与白人生活在一个城市中,而白人对这另一半市民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直到电视在美国各处普及开来,直到人们在电视上见到被私刑处死的有色人种的故事,见到每每都会逍遥法外的白人凶手,见到走上街头的黑人公民体面、礼貌然而坚决地发出他们的声音。
作为一个从高一开始选修历史、政治的文科生,我以为自己对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争原则已有了解,但当我找到那块关于非暴力运动的展板时,还是吃了一惊。
展板上没有用拗口的、书面化的长句子去定义何为“非暴力”,而是简洁明了地列出了参与抗议活动的原则——态度:严肃、坚信、热情、保持信心;不要还击;以歌唱驱散恐惧、团结大家;让袭击我们的人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而不是一个个人身上;不要落单,不要一个人上厕所,确保被捕的时候有与你同性别的伙伴在一起;不要让任何一个人为大家顶罪;衣着大方,男士要系领带,女士不要戴耳钉,参与静坐活动的时候注意裙子的类型,别穿高跟鞋……
十二三岁的孩子,就已经懂这些了吗?
当然,导览手册上没有要求学生背诵“非暴力不合作”的定义,但是,我背诵教科书的那些年,对这个概念又有多少具体了解呢?
说来也巧,没过几天,我就见到了这种经历能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今年美国佛罗里达校园枪击案发生后,美国中学生组织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抗议。持枪权是美国保守派当命根子一样去守护的东西。一些反对学生抗议的高中宣布,如果学生去参加游行导致缺课,将会遭到纪律处分;而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在内的100多所大学,则宣布这样的纪律处分不会影响学生的大学申请。
这就是永远乱糟糟的美国啊。
当政治家们无动于衷的时候,高中生的抗议和演说让许多市民、大公司甚至军火商为之动容。2月28日,美国沃尔玛超市与另一家大军火商“迪克体育用品”都宣布不再向21岁以下的任何人出售枪支。迪克体育用品的CEO爱德华·斯塔克说,看到那些孩子和家长,他们不能不被打动,觉得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
黄昉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