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披上学士服,戴上学士帽,站在南京大学校门口迎接那场盛大的毕业典礼了。这4年里,我在媒体发表了30余万字的作品,在微信公众号发出400多篇文章,我站在南大的舞台上,演绎属于青春的故事。
但如果不是对书籍的执着,我或许会永远错过这些颇具仪式感的画面,可能我会在工厂打工、在老家放羊种地,过着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
20多年前,我出生于湖北省西北部一个贫穷山村。几十年来,那里很少有人走出大山,稀薄贫瘠的土壤难以长出粮食。儿时家里极度贫困,在村里,孩子们没读完初中,十四五岁就外出打工了,他们到工厂、矿山挣钱补贴家用,身体吃不消也得扛住。
下课后放羊、做饭是生活的常态。家乡的崇山峻岭,我都翻过,有时也会命悬一线,脸上的伤现在还在。有一年,小学教学楼在狂风暴雨中倒塌,老师在操场的泥巴地里搭起塑料棚,我们躲在棚子中上课。冬天,手被冻裂,吃饭时同学们哄抢漂在一大桶开水里的几根萝卜丝。
没有同伴知道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在孤单而穷困的少年时代,书本让我领略到种地以外的精彩世界。一个个故事滋润了我的心田,成为推动我前进的一股无形力量。我默默对自己说,读书吧,少年!
在一个几乎找不到书的村子里,二伯父成了我的“救星”。高中学历的他,在老家留下了他和二婶读中学时的课本,这成了我唯一的精神食粮。面对一册册唐诗、宋词、散文,我对照注释反复看。千百年前古人悠远的情思能穿越时空和自己交汇,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我试着用黑炭在墙上写诗,今天再看那些诗句觉得非常搞笑,当时不懂格律,硬凑太多。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看到同学们经常吃的清水煮白萝卜,就是书中提到的丙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作家路遥笔下1975年的县城中学生活,和我自己的差不多一样。主人公孙少平在曲折人生中的奋斗与追求,我很有共鸣感。我想,我也要像他一样去努力吧,哪怕前途很茫然。
放羊时我带着书到山上读,将大段的古诗文背诵下来,夜里我倚在学校宿舍窗边,借着后山照过来的灯光看书,提防着四处巡视督促大家睡觉的老师……
初一那年,镇上来了一群支教的大学生,他们为我打开了观望大千世界的窗口。他们文化素质高,见多识广,富有朝气和活力。对于我学习上一点小小的进步,他们就会鼓励我。他们跟我讲大山外面的模样,让我有了努力的动力和信心。我写的文章被老师拿去让同学们学习,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也有长处,这使得很多年后,我的生活都和写作分不开。
我知道了天地和人生都是辽阔的,我学会了很多身边人都不了解的知识,我想自己的人生不该是回到山里盖房结婚生子,而是去探寻更多可能性,而对“可能性”的思考正是书本带给我的。
最终,我以县城第4名的成绩考上湖北省十堰市最好的高中,然后被南京大学录取。在乡亲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我人生的轨迹就此发生变化,脱离了家里世世代代种地的命运。
我知道是书本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大一暑假,我去了四川省大凉山,走访了大山深处100多户贫困女童家庭,和基金会一起帮她们圆上学梦。我和同学们也曾到南京郊区的小学考察,团队在那里建立乡村图书馆,践行乡村儿童公益,让更多孩子有书读,我们还去昆山调研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近些年来,寒门是否还能出贵子的争执总能引发热论。面对着社会阶层的固化,有人说读书也无法改变命运。在我看来,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改变命运,那是一种生活方式,改变人的精神世界,让你昂扬向上。
作为一名媒体实习生,我写了几十万字的报道,我相信一篇篇有温度有情怀的报道能推动社会进步。大一暑假,我探访贵州省月亮山,当地教育条件落后的状况触动了我,我通过报道将当地老师的愿望和诉求呈现出来,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乡村教育予以帮助。大二那年,江苏某校发生贫寒子弟触电身亡事件,我配合老师将该事件调查清楚。我想,作为一位媒体新人,就要永记内心的责任和担当,不忘初心。
别嫌读书苦,那是我们通往世界的路。读书助我“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也知道了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在老家瓦房斑驳的土墙上,现在已码了两米多高的旧书,是我从小学到高中读过的部分书籍,我知道是它们铺垫了我去看世界的路。
(栏目主持:李想)
2018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中国社会亦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联合发起“强国一代”大讨论。我们希望收纳你的声音,倾听你的见闻,一起探索“路如何越走越宽,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来,把你的忧虑、迷茫、希望、梦想告诉我们,让这些故事,成为历史的一份底稿。征文邮箱:qiang@cyol.com
李攀(南京大学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