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名单出炉

被奇思妙想点亮的中学时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2日   11 版)

    视觉中国供图

    王楚芊是一个高个子女生,扎马尾辫戴眼镜。正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读高中的她一见面就告诉记者,“距离高考还有83天”,她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最近,第十六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名单出炉。王楚芊名列其中。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这拨获奖学生在紧张的高中阶段尝试做科研项目的初衷不同,但无疑,这种经历对于他们来说都意义非凡。

    在高中“试错”以便找到未来的路

    正是在争分夺秒学习的氛围中,王楚芊开始了一个被平鱼鱼皮启发的“水下超疏油抗污材料的制备研究”的科研项目,并且借助该项目参加了一些科技竞赛。

    王楚芊一直希望有一种不被油污沾染的材料能够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我经常听妈妈说厨房油污很难清除”。

    一次,王楚芊和家人去旅游时发现:鱼和某些水鸟即使在被原油污染的水域中也能够保持自身光洁。她猜想或许可以模仿这些生物水下疏油的原理制造一种材料。

    在学校科技老师的帮助下,她联系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踏进了水和油的浸润性研究领域的大门,第一次正式做一个化工方面的科研项目。

    其实,做这个项目只是王楚芊丰富的课外活动中的一部分:她爱好钻研建筑设计,是学校文学社的主编,并且经常筹备校园活动,此前还涉猎过工程类项目实践。她笑着说:“其实做这个项目在我妈看来已经是件正经事了。”

    4个月的时间内,王楚芊从猜想,到资料积累,到实验制备,再到验证效果,完整地尝试了一次科研工作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她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扩充了知识库”,专业领域的知识都是现学现用。

    王楚芊认为高中是一个可以“试错”的阶段,“因为没什么风险”。于是她选择在这个时期对各个有兴趣的领域都加以了解,以便今后选定最合适自己的道路。

    单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王楚芊认识到了科研的乐趣,做科研已经成为她的后备高考志愿之一。至于参加比赛以及比赛后获得的荣誉,在她眼中,更多的是兴趣自然发展的产物,而非功利目的。

    挑灯自学编程 “圈子”催人“拼命”

    和王楚芊类似,北京市第二中学的高二学生姜睿曦也是因兴趣才走上了做科研的征程。不过这个热爱打电子游戏的大男孩接触“科技”要更早一些,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游戏程序,他从小学就开始自学编程了。

    经过不断地深入自学,姜睿曦慢慢从热爱打游戏转向了热爱编程。而编程思维让他做事变得更加有条理,之所以没有因为玩游戏而荒废学习,他的自我剖析是:“做事要目标明确,分清主次。”

    经过多年的自学研究,在上高一时,他被科技老师鼓励参加人工智能竞赛,研究项目为“手语灵巧手”——一款可以将手语、语音和文字相互转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为了开发该系统的程序,他可以从上午11点一坐坐到凌晨3点,雷打不动。

    确实,自从进入了编程爱好人士的交际圈后,姜睿曦原本就良好的自控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绝不允许自己的成绩掉下来。

    “圈子里的朋友们都希望能够去斯坦福这类名校,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我的目标也越来越高,那就得拼命往前冲。” 姜睿曦说。

    这些朋友有不少是姜睿曦在参加各类竞赛中认识的,因此,他非常肯定科技竞赛对自己的积极影响。他和同道中人这样共勉:“中途迷茫的时候要有自信,决定要走这条路就一定不要放弃!”

    科研活动如何不误学习 关键还是时间管理

    科研路上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高二学生李镇尧也经历过失败的打击。他所设计的情绪识别反馈系统在获得市长奖之前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作为学生干部,李镇尧经常承担在校门口执勤的工作。每天早上,他看见同学们进校门时无精打采的表情就想,如果能有一个系统调动起大家的情绪就好了。因此,他将一个能够采集同学们表情的传感器和大屏幕连在一起,让大家能够随时看到自己的状态。并且,他将这个项目送到科技竞赛中参评。

    但结果令他非常沮丧,这次落选让他开始反思,并且着手改进这一项目的使用性。此后,他又重新整合各项已有程序,并稍做调试,将人脸识别、音频反馈等内容完善,并将该系统的功能聚焦到了服务行业人员的情绪督导上,此次一举拿下市长奖。

    受益于此次资源整合和学生工作中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李镇尧坚定了以后要进入工程管理领域工作的决心。

    谈起做科研项目和组织活动是否挤占学习时间的问题,他不慌不忙地说:“我们的课内时间貌似被压缩了,但实际上我们会更有紧迫感,能够不自觉地提高学习效率。平常我们好像有大把时间学习,但一直坐在那儿也未必完全投入到了学习中。”

    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张晓虎认为,他们鼓励青少年接触科研的重点并不在于科技成果是否重大或者是否能够转化,更多的是希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做事情的方法和手段。

    实际上正如他所说,这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对于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以及未来的规划都想得明白清晰。他们似乎在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也随之探究出了个性发展的意愿和方法。

    “我们怀柔科学城的大装置是为谁建的?就是为现在这些中学生建的!”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这样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2日 11 版)

上海名校长眼里的好家长
北京大学英国校区正式启动
被奇思妙想点亮的中学时代
尚德机构上市,自考培训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