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城市文化客厅:去鼓楼听一场朗读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3日   08 版)

    歌手圈9 塔苏/摄

    王建国 塔苏/摄

    尹昉。塔苏/摄

    3月31日下午两点,史航的身影出现在胡同口,他以极快的步子奔向鼓楼西剧场,一路和相熟的人点头致意。在剧场门口,翘首以待的观众已排起两列长队。第十一场朗读会即将开场,主题是“读到华灯初上,或者地老天荒”。

    这是鼓楼西剧场每月一次的朗读会,由编剧、策划人史航于2017年4月创办。在那座黑匣子剧场里,十来个朗读者,和两三百名观众,免费报名参加,没有任何商业元素。

    乍一看鼓楼西剧场朗读会,活脱脱一个中型的“名人驿站”,过去一年已登台朗读过的嘉宾名单就很长很亮眼:欧阳江河、刘震云、马伯庸、西川、孟京辉、张歆艺、袁弘、马思纯、姜思达等;已邀名单更长——袁泉、郝蕾、于和伟、王刚、陈数、江一燕、陈思诚、段奕宏、冯唐、翟永明、贾樟柯、姜武……

    史航把他庞大的朋友圈塞进了小小的剧场,做了间城市深处的“文化客厅”。一伙人坐在舞台淡淡的灯光下,慢悠悠读一下午自己喜欢的书,读给想听的那些人。

    艺术创作是一条河流,每个环节的人进入朗读会都有意思

    “这两年,朗读会在我心中的排序肯定在前面。我的个性是挣钱的事不一定上心,不挣钱但自己想干的事一定特别上心。那种不挣钱又想干的事,微博是一种,朗读会也是一种。”接受本报专访时,史航说,只要自己能做主,朗读会就要继续下去。

    当初触动他做朗读会的关键,就发生在鼓楼西剧场的舞台上。剧场演了一台话剧,名为《烟草花》,在古巴哈瓦那的雪茄烟工坊里,每个人低头卷雪茄烟的时候有个习俗,雇一个人在那儿给大家朗读小说。看完那部戏,史航想,朗读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是一种有趣的陪伴和分享啊。“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比如开车的时候对电台歌曲有依赖,世界上每一个人,在工作、在旅行浪游时,其实都需要声音的陪伴。”

    史航开始琢磨,如果观众能在这儿听一遍嘉宾的朗读,然后再去找那本书来读,这会是更重要的陪伴吧。史航随即去自己的“朋友圈”搜罗。他不仅仅想找演员、歌手、主持人等明星,还希望很多幕后行业也参与,因此他去找了导演、经纪人、摄影师、剪辑师、运动员……台前幕后,各占一半。

    “有些行业你看不到表情,比如配音,姜广涛配了那么多重要角色,如《泰坦尼克号》的杰克,但他是什么表情呢?你不知道。你现场看的时候,发现他念北野武的回忆文章,带一点坏笑,很生动的一个人!如果说艺术创作是一条河流的话,上游中游下游每一个环节的人进入都会有意思。”

    史航感慨,发现自己先天就像个星探,“每一次遇到任何人,都会盯着这个人想,有没有可能把他骗到我那个胡同里,骗到鼓楼西的舞台上”。有些朗读者是他萍水相逢的微信好友,本来并无过多交往,只要史航觉得有趣,一定“纠缠”到底。“临时有变故随时告诉我,没关系,观众都能谅解,因为不是奔着某一个人去的,你这次来不了下次来就行。”

    人来了,读什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史航提倡朗读自选,读自己写的最好,或者尽量读自己喜欢的人——这很能激发反差感。史航举例,“二姐”张歆艺读了董桥的散文,反差大,反倒很有意思。

    朗读会像聚拢、走心、闭合的水族箱,缓慢而诚恳的传播更重要

    在鼓楼西剧场的第十一场朗读会,《红海行动》的两名演员现身,“蛟龙突击队”的观察员“李懂”的饰演者尹昉,和唯一女兵、机枪手“佟莉”的饰演者蒋璐霞。

    蒋璐霞上台时,本想窝在舞台一角的沙发,底下一些影迷激动地大叫:“小姐姐坐中间!”蒋璐霞略显羞涩,慢慢坐到舞台正中央、靠前的椅子上。

    早些时候,史航在微博上直接给蒋璐霞留言,说喜欢她演的电影,希望能来参加朗读会。“蒋璐霞很犹豫,觉得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有压力,怕给我这添乱,但我就是觉得会很好。”

    蒋璐霞在朗读前笑着说,一般在舞台上她应该是“闪转腾挪、拳打脚踢”,今天无法施展拳脚也是很新鲜。对这场朗读会,她很重视,思考了两天也没从书架上选出合意的读本。史航帮助挑选了三篇感觉符合她气质的文章,蒋璐霞最终选定徐皓峰导演拍《师父》写的手记。    “史航老师是一个心静的热闹人,一个天真又有能力的策划人,一个知道什么东西好,还能想办法把这个东西送到合适的人手上的人。”朗读会嘉宾、青年作家双雪涛说,他过去没参加过朗读会,因为自认为口齿不算灵活,照着书念还能念出自己的东西来应该是专业人士的事。

    “史航老师找我时,我心里有点打鼓,还跟他说了,我就给念下来得了,等于帮着观众看了几页书。史航老师说,‘行,怎么念都行,站着念躺着念都行’。”

    双雪涛最终还是去了,念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一段。“玛格丽特飞上天那段,人名都挺绕嘴,自己给自己找的难题,中间秃噜了几次,到底是念下来了。”

    说起前面最“难磨”的朗读者,史航立马想起了剪辑师孔劲蕾。“那是我说服比较久的一个漂亮的北京女孩子,她在《霸王别姬》那部电影就是剪辑助理了,在《世界》《站台》《天地英雄》《推拿》她都是金牌剪辑师,一直在幕后,很羞涩。剪辑师是跟编剧一样孤独的行业,她根本不愿意跟大家打交道,不想上台。但我听她的北京口音儿太好,我说你读点老舍吧!后来终于把她逼上台,临上场她还想变卦。最后她上台读了老舍的短篇小说《有声电影》,读得太精彩了,应该说是最大的惊喜。”

    史航觉得,通过朗读,有些人释放了性格中的另外一个侧面,比如女演员傅晶,一直演的都是青春玉女,结果到了鼓楼西的现场,“她鞋一脱,腿一盘,读《罪与罚》,是另外一种力量和气场,也很惊喜。”在朗读会散场后,两名90后女观众吐露感言,她们本以为会看到一本正经的“朗诵会”,原来没有那么紧张、正式、不容出错,现场氛围很自在。

    在史航的构想中,朗读会氛围是区别于电视播出的朗读节目的。“电视播出的节目,像非常明亮的橱窗,而我们的朗读会像比较暗的水族箱,或者像我们小时候在路灯底下就着灯光看一本书、念出来、几个人围过来的画面。我们希望朗读会的环境更聚拢、更走心、更闭合,缓慢的而诚恳的传播是更重要的。”

    朗读会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筋骨,阅读与倾听让这座城市柔软起来

    “史航就是一个对文字痴迷的、爱自带干粮的老头。”综艺主持人、《奇葩说》辩手大王如是评价。“他(史航)一开始找我的时候,我是拒绝的,我比较害怕特别严肃正式的场合,但后来想想去了之后可以认识一些有文化的人,挺好的。”

    喜欢三毛的大王,在史航的推荐下朗读了《我的宝贝》。“我觉得人一辈子找到自己可以去珍藏、视为宝贝的东西是一件特别重要、特别幸运的事情。”

    在那个专属于朗读的午后,大王感受到的氛围:文艺,安静。“那就是个纯粹读书的地方,全程其实蛮久的,但是没有观众离开。”

    等到走下朗读会舞台的那一刻,双雪涛猛然意识到,朗读是一件好事情,自己得到了营养,那些写在书上的字变成了声音,好像变成了物质,浸入到人的皮肤里。如果幸运,就能留下。在朗读的舞台上,双雪涛看见何冰朗读老舍的《兔》,“念得满头大汗,一边念一边脱,自己一个人就把一台话剧演下来了”;看见任素汐朗诵冯骥才的一篇故事,“非常动情,几度哽咽,对那个不平常的年代,她果真移了情,我挺佩服的”。

    双雪涛表示,这座小剧场里的朗读会,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单纯,不涉及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乌七八糟的事情,回到了有一说一、老老实实的老地方。“就像小时候在教室念课文,紧张,也知道念课文是好的,现在又有一个这样的机会,朗诵者和观众应该珍惜。”双雪涛期待朗读会能一直单纯下去,一直带着点“理想主义的筋骨”。鼓楼西剧场的创办者、经营者李羊朵认为,剧场本身就是让人心灵安宁的地方,散发着这样的魅力和气息,因此在剧场里朗读,是顺理成章、浪漫静好的事。

    李羊朵相信,阅读和倾听是很多人内心潜在的需求,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加入。“阅读和倾听好文时都会让人心生柔软与美好,而在一座城市里,每月一次的阅读与倾听,变成了每月可以期待的事情,这同时也会让一座城市变得柔软和灵动起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03日 08 版

城市文化客厅:去鼓楼听一场朗读会
《人工智能简史》:把AI的历史说明白
中国设计40年:我们的城市故事还动人吗
3.2公里的长乐路与繁叶落尽后的人间事